沈榮欽/世界科技戰,開打!(下)
▲這類大型計劃最大困難不僅在科學研究本身,更難在如何協調與管理。(圖/達志/示意圖)
►看上篇
美中技術爭霸,歐盟的角色舉足輕重,其決策將決定科技規格戰的結局。但歐盟也有自己的計劃,就在這時,新一屆的10億歐元科學旗艦計劃也將揭曉,最後將只有一個計劃能夠獲得10億歐元的總經費。
根據《Nature》的報導,目前候選的六個計劃是:
・AI如何增強人類能力・細胞與基因療法的臨牀應用・個人化醫療・太陽能(有兩個)・時間機器:嚴格說來,這不算是傳統的科學研究,而是以數位化方式紀錄歐洲城市歷史的計劃。
之前歐盟已經支持了三個10億計劃:人類大腦、石墨烯和量子技術,其中量子技術因爲中國與美國已經大力發展,所以歐盟希望能急起直追。
「歐盟科研框架計劃」始於1984年,由歐盟成員國共同參與先進的科技研究。第七屆計劃於2007年1月1日正式啓動,將持續到2013年,總預算超過530億歐元。Horizon 2020 則於2014年1月31日在英國正式啓動,總預算800億歐元,英國預計會獲得較高的比重。
但是這類大型計劃的最大困難不僅僅在科學研究本身,更在如何協調與管理這種跨國跨領域的計劃。例如人類大腦計劃的執行過程就跌跌撞撞,神經學者與主持人水火不容,批評主持人獨裁,而計劃主持人則將認知神經計劃整個刪除,使得以電腦模擬人類大腦神經計劃受挫,雖然最後產生了某些一流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暴露歐盟科學家管理能力的不足。
臺灣大型計劃的管理人才也十分欠缺,例如科技部自2018年12月開始,補助5件量子電腦相關計劃,爲期5年,包括清大、臺大、中央、成大等大學,都推出量子電腦相關研究計劃,但是尚不十分清楚如何協調併發揮綜效。
同時科技部剛剛宣佈2019年第3期太空計劃,將投入臺幣251億元經費,打造小體積的超高解析度衛星。另外福衛七號在2019年發射後,2020年還有獵風者號氣象衛星準備升空,預計將在2021年,以每年發射1顆衛星爲目標。在臺灣發展大型科技計劃的同時,如何培養計劃管理人才,同樣是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熱門點閱》►派遣人數影響機師的「疲勞控管」►臺灣產業經不起「罷工變常態」的消耗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