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84載:中國“喀秋莎”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
新華社濟南3月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鄧衛華 劉愷 袁軍寶)2017年3月8日,對於久居山東省淄博市的俄羅斯裔老奶奶尼娜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天。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從萬里之遙的俄羅斯飛抵中國。離鄉84年後,這位被稱爲中國“喀秋莎”的鮐背老人,第一次收到了來自故鄉沃洛格達州的“家書”。
萬里來信
“我沒想到俄羅斯同鄉會給我寫信,感謝他們還想着我。”在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的村委會大院裡,尼娜從南定鎮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信,雙手微微顫抖。黃色牛皮紙大信封中裝着的,正是從老人的故鄉俄羅斯寄來的書信和禮物。
故事要從一篇報道說起。春節前夕,新華社報道了尼娜在華生活84年的傳奇故事,在老人的俄羅斯故鄉沃洛格達州引發反響。當地幾所中小學的孩子們主動給尼娜寫信,還給老人專門編織了吉祥物雄雞,寓意雞年大吉。這些禮物連同沃洛格達州州長奧列格·庫夫申尼科夫的慰問信一起,通過新華社寄往中國。
薄薄的三封信,小小的線織公雞,傳遞的是老人故鄉濃濃的情意。
“我們知道,與您當面交流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也許您能時不時回憶起俄羅斯的故鄉。”凝神聽着翻譯朗讀俄羅斯孩子們的來信,老人藍綠色的眼睛裡泛起晶瑩的淚花。由於7歲就離開了俄羅斯,老人如今只會說、寫幾句簡單的俄語。
“自從您和家人離開故鄉,這裡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故鄉風景照片能讓您回憶起快樂的童年。”打開瓦赫涅沃村和尼克爾斯克市學校的孩子們寫來的信,裡面是一幅幅尼娜故鄉的照片。
“離開故鄉這麼久,村莊的樣子都不記得了。”久久凝視着照片,尼娜感慨地說。
“您離開沃洛格達州已經八十多年,但仍然保留着對故鄉和俄羅斯文化的熱愛。從您對俄羅斯民歌的深情和動聽演唱,就能感受到這一點。”州長庫夫申尼科夫在給尼娜的信中寫道。
老人一連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在那遙遠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猶未盡。當歌聲響起,發自內心的喜悅似乎把老人滿臉的皺紋也撫平了。
8日當天,沃洛格達州政府還特意傳來了副州長奧列格·瓦西里耶夫的祝福視頻:“經過漫長歲月的分離,能重新聽到同鄉的消息,讓我們又驚訝又高興。在今天這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在遙遠的俄羅斯祝願尼娜老奶奶每天都有好心情,永葆健康,永遠幸福!”
尼娜現場給沃洛格達州政府和當地孩子們回信。“謝謝你們,我愛你們!”老人在卡片上一筆一劃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隨着回信寄出的還有淄博華光陶瓷贈送給沃洛格達州和學校的陶瓷禮物。陶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藍色的陶瓷盆上,畫着雄雞報曉的圖案。爲了讓故鄉的人們瞭解尼娜現在的生活,南定鎮政府把當地照片隨尼娜的回信一起寄往俄羅斯。
一世情緣
從漫泗河村一條普通的鄉間小路左拐,進入一道狹長的里弄,推開右手邊第一道木門,一處寬敞的農家小院出現在眼前。院子裡兩幢已經頗有些年頭的瓦房比鄰而立,這裡住着尼娜和她的兒媳婦。
老人用俄語熱情地跟客人打着招呼。花棉襖、毛線帽、橙絲巾,裝着得體而精神;高挺的鼻樑、歲月浸染過的白髮,特別是一雙藍綠色的深邃眼睛,滿是她近一個世紀長河中的難忘故事與情緣。
“我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在蘇聯做生意時與母親相戀結婚的。我從小出生在蘇聯,7歲時跟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從此以後,尼娜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
17歲那年,尼娜嫁給了中國軍人劉春書。這一年,尼娜正式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文名——劉墨蘭,因爲結婚時需要登記中文名,劉春書特意選了墨蘭這樣一種寓意高潔的蘭花爲自己的愛人取名。此後數年,尼娜隨丈夫輾轉於中國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戰亂中失散,不知所終。
27歲,尼娜隨丈夫回到漫泗河村,一直生活至今。在漫泗河村,尼娜和丈夫的生活過得簡單而又快樂。尼娜說,夫妻兩人“沒吵一回嘴,沒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歲,總是讓着她。
劉春書當過村裡的會計,後來又在學校教課,尼娜就跟着一羣孩子學習漢語。放了學,丈夫在家裡手把手教她認字寫字,有時候還會教她讀詩。老人至今還保留着用俄語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習慣。
同一個院子生活的兒媳王文鳳說:“公公非常有風度,性格穩重,脾氣好,說話有策略,從不說重話和氣話。他每天從村裡上班或幹農活回到家,就做好飯等婆婆和孩子回來。”
尼娜喜歡唱歌,劉春書就專門買來一把琴,兩人你彈我唱,無比恩愛。
後來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離不棄,照顧了他15年。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電視還十分稀罕。爲了給生病的丈夫解悶,尼娜用幹苦力攢下的330元錢給老伴買了一臺黑白電視。
爲貼補家用,當時快60歲的尼娜四處找活,砸石頭、擡磚胚、縫衣服、甚至推雞糞。“推一車350斤,能掙3塊5毛錢。”那段時間,“我什麼活都幹過,也沒覺得有多苦。只要乾點活,就能弄出吃的來”。日子雖艱難,但堅強的尼娜爲了家人挺了過來。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兒、女婿和兒子也相繼去世。尼娜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走出悲傷。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老人說現在凡事都看淡了、想開了,“不如多幹點活,好好替他們活着”。
他鄉故鄉
時光荏苒,84年過去,他鄉已是故鄉,而故鄉則已成爲遙遠的他鄉。
尼娜說,時間久遠,在俄羅斯那兒很難找到親戚了,這裡就是她的家。
“我很喜歡吃餃子。”尼娜說。每到過年時,她都會備上豆腐、炸丸子等年貨。她說,中國的春節好,“家人都聚在一起,熱鬧”。在村裡人眼中,尼娜已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老太太:穿着棉襖帶着頭巾,說着流利的淄博話,“都覺不出她是從俄羅斯來的”。
已經91歲的尼娜,身體仍然硬朗,有人問她長壽的秘訣,她總是說:“我沒啥秘訣,吃啥都行,就是愛幹活,不好生氣,幹活的時候愛唱歌。”現在,尼娜每天剁菜餵雞、收拾菜園,有時也外出散步,和鄉親們說說笑笑。
就連中國古詩,老人也喜歡“唱”出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記者採訪時,老人興致勃勃地唱起了韓愈和杜牧的詩。
如今,尼娜有着穩定的收入來源,不用再爲生活發愁。南定鎮副鎮長鬍曉晨介紹說,老人的各項補助加起來,一年收入超過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齡補貼等補助,每年補助金能達到1.2萬元。
孩子們也很孝順,一直照顧着她。“孫女和孫女婿常來看我,哪裡不舒服了,就給我買藥。”
當地政府人員和各地的社會愛心人士常來看望尼娜,送來米、面,幫着收拾屋子,陪着老人一起聊天。老人也常常會給來訪的客人輕吟幾首唐詩,或是唱起歡快的俄羅斯民歌。
沃洛格達州州長庫夫申尼科夫在寫給尼娜的信中說:“您的故事是中俄人民世代友好的生動例子。您的勤勞和樂觀令我無比欽佩和尊重……”儘管已經很少出門,但開朗的尼娜並不孤單。也許,中國的唐詩、俄羅斯的民歌,早已築牢尼娜心中的“詩和遠方”。(參與採寫:李奧 王歡 趙小羽)
(原標題:離鄉84載:中國“喀秋莎”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