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考古遺址」出土印度千年玻璃珠 花縣議員籲休息站納入展示館
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的千年歷史紅色玻璃珠,經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研究,發現來源並非東南亞,而是南亞印度一帶。(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中,有一顆來自南亞印度千年紅色玻璃珠,飄洋過海被交易到臺灣,可說是史前貿易版圖新發現;縣議員程美蓮今質詢說,未來「蘇花安」擬設崇德服務區,建議可納入出土文物展館,文化局長吳勁毅贊同,會跟中央協調,促成合作可能性。
程美蓮說,崇德遺址位於立霧溪河口左岸河階臺地,靠近秀林鄉崇德村上崇德聚落及附近區域,周邊有崇德、下砍、下砍二、富世、等7處考古遺址,面積約8公頃、700多筆土地。與當地原住民村落溝通協調下,今年8月採納考古遺址,通過將原來8公頃分級監管。當地村民如果蓋房子,也必須提出申請「試掘」。
程美蓮說,崇德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其中送到美國鑑定的一顆長小巧玲瓏的紅色玻璃珠,判定約爲距今1000多年前的鐵器時代中期,她說,崇德領域部分在國家公園,過去在此出土文物會被送到國家公園展示,建議可以在北區規劃類似文物館展。
她提到,正在規劃的「蘇花安」計劃案中,要在崇德臺地設置服務區,建議文化局研究是否爭取設置出土文物展示館,展現當地考古文物,此外,她也要求,崇德遺址區域民衆若要蓋屋,必須申請由考古人員試掘,她要求縣府編足經費,不該由村民負擔。
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贊同,他說,這顆出土玻璃珠來自東南亞,不過依其材質、化學成分及燒製技術,有類似相同成分出土的物品均來自印度南方,代表當時史前貿易途徑幅度廣闊,從印度南方依照海路一路到臺灣,可說是花蓮史前貿易途徑新發現。
吳勁毅說,崇德地區幾個遺址在考古學上都很特殊,未來蘇花安休息站,有空間可以做展覽,甚至休息站設計融入遺址元素,他都是非常支持,看後續跟中央協調有沒有可能性,會全力幫忙。
目前崇德遺址陸續有4處做試掘或搶救,標本數量約有上千件,現在在臺大人類學系或考古博物館,試掘研究單位整理完畢、研究完成後,標本會回到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