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寶裡的“政策傳播密碼”

原標題:充電寶裡的“政策傳播密碼”

偶爾看到微信羣裡有人發了一張充電寶的圖片,上面印有“海創未來 餘杭人才”的字樣,下面是二維碼和“掃碼瞭解餘杭人才政策”。發圖者讚歎,這個政策宣傳真到位。

瞭解後得知,這是杭州市餘杭區委人才辦與某充電寶公司共同推出的聯名款充電寶。目前該區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嚮往之地”,召集“最潮青年人”。而調研數據顯示,共享充電寶的消費人羣中,18~39歲的年輕人佔比高達80%,雙方一拍即合開展合作。當冰冷的電子設備與溫熱的民生政策相遇,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幾萬臺充電寶的流動,更是一場政策傳播形式的變革。

張貼告示、召開會議、發放手冊是傳統政策宣傳的“三板斧”,但這在當下就顯得力不從心。在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指導下,各級各地治理者在很多領域都推出了頗有溫度的惠民政策,特別是在人才、民生等與個人就業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但政策知曉率低始終是阻礙政策用足用好的因素。爲此,2023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政策落實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精準有效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提高就業政策的知曉度和落實度。通知特別要求,啓動實施“就業政策就在身邊”滾動宣傳,分羣體分類別發佈政策清單,逐項開展“看得懂、算得清、辦得明”政策宣傳解讀,講清楚政策內容、享受條件、經辦流程、申領渠道等要素。

當我們的人才政策已經迭代到4.0版本,就業相關信息的傳播方式不能停留在1.0時代。年輕人習慣用指尖滑動來獲取信息,那麼政策傳播就要跟上這樣的趨勢。上文提到的用充電寶宣傳就業政策,其精妙之處就在於將政策宣傳嵌入生活必需場景。這種傳播效應,源於對用戶心理的準確把握——在手機電量告急的焦慮時刻提供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時自然傳遞政策信息,實現服務與宣傳的雙頻共振。

政策傳播就是一個不斷滿足公衆政策信息需求的動態過程,其重要環節在於破解“政策語言”與“羣衆認知”的二元對立。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揭示,受衆對信息的接受程度取決於其與自身需求的契合度。當前政策傳播的深層矛盾,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信息不對稱——不是羣衆不需要政策紅利,而是政策供給未能精準對接需求場景。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完成從行政思維到用戶思維的範式轉換,將政策文本轉化爲可感知、可體驗、可參與的公共服務產品。北京市昌平區在政務服務大廳植入“AI諮詢通數字人”,以秒級的響應速度,輕鬆實現本級、本地區政務大廳業務、服務和政策問不倒;成都高新區將人才政策拆解爲政策算法,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智能匹配。這些創新實踐證明,當政策傳播突破“文件傳達”的物理形態,轉變爲解決具體問題的服務方案時,冰冷的條文就能昇華爲溫暖的生活指南。

真正的傳播效率從來不取決於聲量大小,而在於能否在受衆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提供恰到好處的價值鏈接。從牆頭標語到虛擬現實,從廣播喇叭到智能算法,政策宣傳的演進始終在破解如何實現政策善意的有效抵達,這種轉變不僅需要技術賦能,更需要治理思維的變革。(張焱)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