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藥品預算 新藥健保給付接軌國際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理事長鬍耀中。 業者/提供
要實現健康臺灣,應將新藥健保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納入政策目標。從府院層級統籌公務預算助力健保署,全面清查填補當前差距所需資源,編列充足藥品預算,使臺灣藥品給付接軌國際標準,強化國民健康指標,打造堅韌且可持續的醫療體系。
根據衛福部資料,2022年臺灣經常性醫療支出CHE佔GDP比例爲7%,對比鄰近國家日本(11.5%)、南韓(9.7%)與其它OECD國家,明顯偏低許多。「2023臺灣健康投資報告」在日本新藥只需60到90天便可獲得健保給付,臺灣需耗時2到3年。此外,從2017到2022年,美國FDA覈准的293種新藥,日本健保給付115種,臺灣僅給付41種。臺灣不僅新藥給付等待時間長,給付適應症範圍也多所限縮,使病人面臨沉重自費負擔。
臺灣長期健康投資不足的問題,近年引發社會各界重視,總統賴清德上任後隨即提出「健康臺灣」政策,計劃在明年投入50億元癌症新藥基金,加速給付具急迫性且臨牀效益不確定的癌藥。同時,健保署在有限新藥預算,仍積極加速藥物給付時程,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評估中心、推動新藥平行審查制度。這些努力是好的開始,值得各界掌聲。
然而,數十年的健康投資不足,已使臺灣新藥可近性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產生巨大差距,並非規劃癌藥基金可解決。除癌症新藥給付不足,在各項疾病治療領域,都有許多療效明確、已成爲國際標準治療的藥品和新適應症,亦無法納入給付,或即使健保已給付,適應症也多有限縮,無法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健康是整體國力的一環,健康投資不足的歷史沉痾,不該只由相關部會承擔。應將藥品給付與國際接軌也同步納入重要施政目標,賦予健保署更多資源與職權。健康投資不足不僅導致藥品給付時程落後,更讓病人取得先進治療權益受損;唯有足夠預算,才能讓臺灣健保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