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在大陸面臨功能性滅絕!時隔30年,深圳又一次出現它的身影
«——【·前言·】——»
2023年,光明網發佈了一則消息,深圳羅湖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野外安排的攝像機拍下的照片和視頻時,突然看到資料畫面中出現了一隻穿山甲!
工作人員非常高興,因爲上一次他們發現這個地方有穿山甲出沒還是30多年前的事情。
穿山甲可算是地球上的老古董生物了,它們在地球上生活的歷史起碼得有個五千多萬年。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9種穿山甲,但是它們的處境卻不怎麼樂觀。
特別是這其中的“中華穿山甲”,已經被認爲是數量極危的物種,2019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表示,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境內已經面臨“功能性滅絕”的情況。
那麼功能性滅絕是什麼意思?
中華穿山甲的數量爲什麼會如此之少?
«—【·苟延殘喘的穿山甲·】—»
說起“功能性滅絕”,一般有兩個方面需要考量。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物種都要在自然界中承擔一定的角色,它們的重要性會體現在食物鏈、生態系統維護的方方面面。
如果一個種羣的數量太少,那麼它們就要很難承擔起這個職責,也就派不上什麼用場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因爲數量太少,所以想要進行繁殖也相當麻煩,基本上很難自主進行繁衍,維持種羣數量。
中華穿山甲似乎就在面臨這樣的情況。
這一結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綠會在穿山甲傳統分佈區域的實地考察和調研,以及研究紅外相機視頻照片和走訪情況等多方證據得出的。
2016年到2019年這三個年頭,在大陸區域只發現有11只中華穿山甲出沒,這和過去數量龐大的種羣相比,差距巨大。
有專家擔心,在自然環境下,中華穿山甲恐怕已經很難繼續繁衍後代和生存了。
這種曾經常見的物種,如今卻如同幽靈般,只留下零星的蹤跡。
截止到2019年6月,除了中國臺灣島上還有大約1.5萬到2萬隻中華穿山甲外,國內其他地方已經很難再看到穿山甲的蹤跡了。
這讓人想起上世紀的時候,穿山甲還是常見的動物,數量非常多。
而現在穿山甲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變得蹤跡難覓。
這種由常見到罕見,再到瀕臨消失的轉變,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功能性滅絕”究竟意味着什麼?
«【·功能性滅絕還有希望恢復嗎?·】»
這說的是物種的數量減少到無法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但也不是完全消失。
對於中華穿山甲來說,這意味着它們已經沒有辦法平衡一些地方白蟻的數量,無法繼續擔任“森林衛士”的角色了。
成年穿山甲每年能吃掉大約六七百萬只白蟻和螞蟻,它們特別喜歡這種小昆蟲,所以間接也保護了森林中的樹木。
然而,隨着穿山甲數量的銳減,白蟻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森林生態系統也面臨着失衡的風險。
中華穿山甲的困境並非個例,全球範圍內共有8種穿山甲,都面臨着生存的威脅。
棲息地的破壞、過度捕獵以及非法貿易,是導致穿山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人類活動讓穿山甲的棲息地不斷減少,穿山甲想找個地方過與世隔絕的生活都基本上不大可能。
而穿山甲身上的鱗片還有一定的藥效,於是偷獵者也開始打起它的算盤來。
儘管國際社會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穿山甲,比如出臺相關政策禁止國際貿易,但非法活動仍然屢禁不止。
在中國,穿山甲被列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其甲片雖然可藥用,但僅限於定點醫院臨牀使用和中成藥生產。
但即便是如此,穿山甲如今的狀況還是讓很多研究學者感到十分頭疼。
正當人們爲中華穿山甲的命運感到擔憂之際,一些令人驚喜的消息傳來。
近幾年,在深圳羅湖、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紅外相機捕捉到了野生中華穿山甲出門活動的身影。
這些“意外的相遇”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引發了人們對“功能性滅絕”這一結論的重新思考。
在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到了一隻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中華穿山甲,它正在樹根間的縫隙裡找吃的。
這些發現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它們表明,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地區可能仍然存在着一些未被發現的小種羣。
這些新發現至少表明,它們還沒有完全消失。
這爲穿山甲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爲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綠會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聲稱目擊穿山甲的報告缺乏確鑿的證據,例如照片拍攝細節、穿山甲糞便樣本等。
這使得這些觀測記錄的可靠性受到質疑。
在一些地方,不僅發現了中華穿山甲,還發現了更多數量的馬來穿山甲。
這引發了另一種可能性:被發現的中華穿山甲可能是走私進來的,而非本地種羣。
這些不確定因素提醒我們,在面對野生動物保護問題時,必須保持謹慎和科學的態度。
僅僅依靠零星的目擊報告和有限的數據,很難得出確切的結論。
我們需要進行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調查研究,才能更準確地評估中華穿山甲的種羣現狀,並制定更有效的保護策略。
儘管如此,近年來在多個地區發現野生中華穿山甲的蹤跡,仍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這說明,只要加強保護,中華穿山甲的數量還是有可能慢慢恢復的。
«—【·結語·】—»
中華穿山甲的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要挽救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大家都得一起努力。
我們現在對中華穿山甲的瞭解還不夠多。
因爲穿山甲的數量很少,科學家們對它們的瞭解大多來自過去的研究記錄和對圈養穿山甲的觀察。
這使得人工繁育工作面臨很大的麻煩。
穿山的繁殖過程簡直是細水長流,一年只生一胎,而且一般只生一個寶寶。
穿山甲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人工圈養條件下難以模擬其自然棲息地,這也增加了人工繁育的難度。所以到目前爲止,有效的人工繁育還沒能落地。
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大保護力度,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公衆意識,中華穿山甲一定能夠擺脫“功能性滅絕”的陰影,重新煥發生機,在中國的山林間自由地繁衍生息。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