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時空 與科技一起旋轉
透過網路或科技,觀衆可更貼近藝術家,真實與虛擬視覺的交錯,成爲表演藝術一大趨勢。導演陳芯宜和編舞家周書毅近期便合作,推出VR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模擬人死後,靈魂漂流的狀態,觀衆戴上VR眼鏡,就能看見舞者在身旁穿梭來去跳舞。
周書毅表示,錄製VR影像和在劇場跳舞大不同,「必須假想爲一名虛擬的觀衆而跳,得空出位置來,像是專爲一個人而跳,非常特別。」
下半年將登場的《花神祭》,同樣計劃拍攝VR版本,藝術總監林麗珍觀察,劇場的可貴之處,就是讓真實的表演者,在簡練的空間裡,打造可能性,「但我相信科技同樣有它的柔軟之處,可以呈現劇場沒有的角度,而不只是數據。」
尼可樂表演藝術近期作品《六月》,與荷蘭音樂家馬克(Mark alban Lotz)及其團隊打造虛擬實境的聲音,觀衆戴上特殊裝置與MR眼鏡,可感受到音樂家如同在身旁演奏。
藝術總監何欣蓮表示,順應劇情,在演出空間的多處角落,有不同的聲音裝置,「演出的聲響變得更立體,觀衆也更能融入特定的情境,像是錄音帶聲音的懷舊感,能讓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期望未來可以做到,遠端影像傳輸,並結合實景演出。」
長年打造沉浸式劇場的河牀劇團,例如在房間、在車上等特殊空間演戲,帶給觀衆五感體驗,近年也將實驗VR作品,製作人葉素伶表示,「科技劇場能帶給觀衆沉浸式的體驗,但投入的經費,會比一般劇場高。」
葉素伶觀察,「以往沉浸式劇場,着重五感體驗,像是演員和觀衆的眼神交流,吃、喝、嗅覺和觸覺,而VR則是着重在視覺和聽覺的體驗,VR還有個好處是巡演方便,只要帶上特殊裝置,不用整個劇組帶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