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第三城,綿陽憑什麼

隨着各地“兩會”陸續召開,2023年成績單密集出爐。在GDP排名前十的經濟大省中,四川的表現尤爲亮眼——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萬億元,增長6%。”202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而在四川,現在也不只有成都,一座中心城市帶全省的局面正逐漸改善,如綿陽GDP歷史性突破4000億元大關,宜賓-瀘州組團達到6500億元,逐漸重塑着四川的經濟地理版圖。

去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陸續印發《關於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綿陽意見》)、《關於支持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關於支持樂山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的意見》,副中心城市越發受到期待——

宜賓瀘州組團要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組團發展樣板”和“向南開放門戶樞紐”,而綿陽要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勇當排頭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上“爭做主力軍”。

不論“排頭兵”還是“主力軍”,綿陽顯然成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中備受期待的一個。自2022年以來,綿陽GDP增速分別達5.0%、8.0%,持續位居川渝地區前列。與此同時,在GDP百強城市中不斷爭先晉位,2022年躍居全國86位,增速(晉升6位)僅次於包頭、曲靖和鄂爾多斯三座資源型城市。

三江匯流處

在經濟體量、城市能級同步躍升的同時,老牌科創城市綿陽的增長動力又從何而來?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城市進化論實地探訪綿陽重點產業園區、鏈主企業等,一個“內外兼修”的城市形象逐漸立體起來,許多看似不可能的變化正在這裡悄然發生。

創新是基因,開放也是

GDP就像一面城市綜合實力的鏡子,意味着經濟規模的持續壯大,更意味着發展質量、能級的躍升。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綿陽GDP達4038.73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社消零增速分別爲8.4%、11.5%,均穩居全省前列。

綿陽涪江之畔

從這一維度來看,綿陽已然成爲川渝地區第3座、四川第2座GDP超4000億元的城市,將會更有力地承擔區域戰略傳導的任務。

“ 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代表着城市綜合實力和區域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意味着資源聚集、產業優化和創新能力均取得突破性成效。”

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綿陽作爲四川省域經濟副中心、GDP突破4000億大關,兩次晉級對城市和區域發展意義非同一般。

從《綿陽意見》中“勇當排頭兵”“爭做主力軍”的定位來看,綿陽在科技創新和區域發展中承擔着更大的期許。根據規劃,2027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要超過“6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年營收“佔全省的比重超過11%”。

這也是綿陽城市能級躍升的縮影。衆所周知,科技創新是綿陽的城市基因、最大動力,而城市進化論在企業和政府機構調研中發現,“開放”也正在成爲激活綿陽各種資源鏈接的“基因”。

在綿陽的“五市”戰略中,開放活市正是重要一項。作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結合部及連接線上的重要支點城市,綿陽寶成鐵路、西成客專縱貫南北,成蘭鐵路加快建設,綿遂內鐵路開工,中歐班列成渝號(綿陽)常態化運營,一條條“大動脈”,將“綿陽造”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以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基於這種“開放”基因,“跳出綿陽看綿陽,跳出四川看綿陽”從一種理念已經成爲一種共識,其先後走進廈門、東莞、蘇州、佛山、無錫、寧波等沿海城市開展“三推”(城市形象推廣、產業項目推介、特色產品推銷)活動,以此爲支點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分工。

2023年7月,綿陽“三推”活動走進無錫

這也推動“綿陽造”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更多地走向國際市場。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三推”成績單中,特色農產品之外,新型家電、儲能產品等份額亦不斷提升,釋放出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更爲重要的是,跟沿海城市的頻頻互動,也逐漸打開了綿陽發展的思路,比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7個駐外投資促進中心,“找市場、找投資主體”。

這座越來越開放的城市,在出山入海的同時,也融入更廣闊的世界。2022年以來,綿陽新引進5億元以上項目294個,其中百億級工業項目11個、7個正在加快建設,已有4個建成投產。綿陽市成功晉級2023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66位。

過去一年中,綿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8%的高速增長,404個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如埃克森新能源、巨星永磁等重大項目實現投產,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在沿海地區投資人士看來,綿陽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而這使得其更有機會抓住“從無到有”的契機。

不像一座西部城市

在綿陽,“從無到有”的例子隨處可見。

2022年5月,總投資280億元的巨星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園入駐綿陽,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將填補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空白;

同日簽約的總投資100億元的埃克森新能源項目,從開工到產品下線僅用時1年,現已成爲國內首個獲淨零碳建築認證的工業廠房項目……

埃克森新能源(綿陽)電池產業園一期項目

這些百億級項目的“旋風開工”,很大程度上是當地持續提升營商環境的“加持”。而創明新能源項目與綿陽結緣,正是在“三推”活動中。

“我們當時考察了馬鞍山、蘇州、煙臺、東莞等六七個地方,但最後選擇了綿陽。因爲綿陽動作很快,政策解讀也比較到位,特別是扶持政策上是‘一事一議’的。”綿陽創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新震說。最終,雙方從接觸到簽約只用了83天。

這種專業、高效的服務,不僅打動了創明新能源,也重塑着綿陽的城市形象。在跟當地多位新興賽道的鏈主企業高管交談時,他們頻頻提及,“綿陽就不像一座西部地區的城市”,服務意識和效率完全可以和沿海城市比肩。

綿陽常態化開展“優化營商環境面對面”專題座談會

這也算得上沿海企業對西部城市的最高評價。城市進化論在調研過程中直觀地感受到,綿陽正在打造的“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品牌。2022年5月以來,綿陽市領導和市直部門“一把手”全天候在線聽取意見、解決問題,線下常態化舉辦“優化營商環境面對面”專題座談會374場,線上線下累計解決問題4473餘個。

一個當地企業家感受頗深的例子是,綿陽企業家微信羣已經超過200人,“大到土地涉訴問題,小到門牌號申請都可以隨時@相關負責人反映”。

從另一維度看,城市發展過程中民營經濟的活力,直觀地映射着營商環境的優劣。“軍工企業多、國企多”是過去對綿陽的固有印象,但是城市進化論調研發現,數據確實有些打破“固有認知”——

去年1-12月,綿陽全市新增“四上”企業中民營企業達1086家、佔全部“四上”企業的92%。

去年9月,綿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運行。在調研過程中,城市進化論發現,綿陽的民營經濟頗具特色:大塊頭企業多,惠科註冊資本近200億元,富臨精工、東材科技等本土上市企業8家;全市民營企業中“專精特新”佔比高,大概近300家左右,全省排名位居前列……

“打造產業強市需要民營經濟支撐,而民營經濟發展也需要現代產業體系的引領。”在打造產業強市的引領下,“綿陽造”頻頻出圈、百億級項目“旋風落地”,種種跡象顯示,老牌科技城綿陽正在被全方位激活——

長虹、九洲等老牌企業不斷“老樹發新枝”,而綿陽也藉助“內挖外引”悄然完成產業基礎的再造。

在全市重點佈局的“4+8+1”戰略中,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製造、食品飲料等四大特色優勢產業是基底,“生長”出新型顯示、磁性材料、核技術應用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6G)、航空航天、氫能等未來產業,爲這座資深科創城市的激活與再造注入動能。

創新,如何爲全國“示範”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營長虹機器廠、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一批“國之重器”相繼落地,科技創新自此成爲綿陽發展定位最鮮明的底色,也是跨越式發展的最大特色。

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重大決策,2022年綿陽又被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以下簡稱“科技創新先行區”)的新任務。

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明年的重點工作的第一項,而正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先行區的綿陽顯然要承擔更大的使命。

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

在朱克力看來,從“中國唯一科技城”到“科技創新先行區”,綿陽的角色在由單一科技研發向全面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拓展。“這種變化不僅要求綿陽在科技創新上有更突出的表現,還需要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營造等方面爲川渝及西部乃至全國同類城市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3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研究》,成都和綿陽分別位列第8、17位,是川渝地區唯二入選前20的城市,而綿陽兩年提升24位,是全國進位最快的城市。

事實上,科技創新本就是綿陽發展定位的最大底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視野中,綿陽與成都、重慶經濟體量、產業能級差距較大,而就科技創新而言卻是緊密合作的“創新金三角”,共同作爲支點。

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提升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質效”時,專門點名“推動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支持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過去一年多以來,綿陽創造性地“借力”,建設“雲上科技城”“雲上大學城”。目前綿陽“雲上兩城”吸引上海交大、中科大等26所知名高校和斯坦福大學曹笑之博士團隊、浙江大學葉志鎮院士團隊等29個國內外頂尖創新創業團隊入駐,讓科技成果、企業需求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同頻共振。

綿陽創新建設“雲上大學城”“雲上科技城”

這使得更多全球創新成果在綿陽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而與此同時,綿陽更深一步“內在挖潛”,找到了供需兩端“強強聯合”的突破口——

綿陽組織當地骨幹企業逐戶走訪科研院所“挖礦”,推動企業技術需求和院所高校供給有效對接。

長虹集團就是成功“挖礦”的範例。其相關負責人告訴城市進化論,綿陽以“科技助理”破冰,進而又啓動了“科技顧問”工作,邀請院所、高校專家,爲科技型企業研發出謀劃策,長虹與知名院所合作的高能X射線FLASH放療技術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落地。

長虹X-Flash放療設備

包括該技術在內,目前,綿陽已推動46項科技成果加速轉化,藉助主體培育、平臺打造以及各環節打通,一種“內生成長”的鏈接正在建立。

比如,依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優勢,綿陽通過技術與需求的鏈接、既有與未來的結合,打造核醫療健康產業園,2023年已有總投資超過240億元的23個項目落戶。

“醫用迴旋加速器細分領域產品,我們是國內第一個推出商業化機型的公司,目前國內新增市場佔有率已超過25%,並實現首臺出口海外。”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志成說,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同位素就是核醫療領域的“石油”,在迴旋加速器和同位素基礎設施等之上,接下來綿陽能夠“長出”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研發企業。

依託獨特的創新基因,川渝第三城綿陽正在不斷“生長”。而在科技創新先行區、成渝副中心以及四川省域經濟副中心等戰略疊加中,亦貢獻着越來越多的“綿陽答案”。

文/淡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