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專利+平臺”多輪驅動 軒竹生物爲創新藥帶來的啓示

創新與專利,是Biotech企業前行的兩條腿,但隨着中國創新藥市場格局不斷擴大以及商業化進程,平臺綜合能力將是成長性價值企業的稀缺核心資產。

從幾個角度看這件事。

商業視角下,創新、研發能力邏輯放在成熟市場沒什麼問題,但是放在當下國內市場,顯然不是唯一答案。

大家或許都有能力去實現單一產品的突圍。但當整個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靠一個產品銷售和發展的邏輯已經不再適用,產品結構單一會成爲致命短板。

曾一度佔據國內白內障眼藥水80%市場份額的莎普愛思就是最現實的例子,其產品苄達賴氨酸在宣傳下曾一年賣出7.5億,總營業收入20%以上,在神藥風波後大傷元氣,業績不斷下降。

類似依賴單一產品創收的企業並不是少數,但也意味着未來具有研發實力沉澱的企業纔有更多發展機會,這倒逼着企業不斷推進創新產品儲備,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提高抗風險能力。

長遠看,創新藥的確是“十分投入可能只有一分收穫”的行業,重投入無可避免,關鍵要看投入產生的效果。

如恆瑞醫藥,在不斷加大創新投入的背景下,系統打造研發體系,放大每個產品的臨牀價值與商業化價值,這種更迭也給恆瑞帶來了創新成果。據公開資料,2022年恆瑞已有11個創新藥在中國獲批上市,另有60多個創新藥正在臨牀開發,250多項臨牀試驗在國內外開展,多個創新藥產品實現全球同步開發。

競爭視角下,創新藥行業本身就有你追我趕的顛覆屬性。Biotech最有可能培育出萬億級全球巨頭的細分賽道,形成顛覆式的公司,持續出現一些新的產品。

但最終在細分領域中,能夠佔據一定份額的一定不會是看上去的那麼多,同時在產品上市後,前期投資者可以實現退出,如果要實現長期競爭應該思考整個企業的持續的內循環動力。

豪華的創始團隊,強大的資本注入,以及熱門靶點的堆積成爲目前企業的標配,但一切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簡單。企業最終取勝,還是要有更遠的綜合洞察力。

全球視角下,未來新藥的競爭不是單一市場的競爭,它一定是全球化的競爭。從整體上來看,相較於藥政改革之初的,中國創新藥行業出海的動作越來越多,2020年開始更爲頻繁。

誰能夠在全球化競爭的過程當中先於別人一步,不僅要靠技術,還要持續創新打造差異化產品管線,各管線有序推進,展開合適的跨國性合作,這些平臺型架構的公司體量才能夠實現。

深入探尋茂密的商業叢林,軒竹生物近期推進IPO進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從公開信息能看到,軒竹生物的產品管線佈局成熟度非常高。在腫瘤領域,重點佈局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與實體瘤;在消化領域重點關注消化性潰瘍疾病,自主研發的PPI抑制劑已申報上市並獲受理;NASH產品也處於臨牀階段。

其不僅從2018年開始獨立運營,還建立了從靶點確證、創新藥設計和篩選、藥物臨牀前評價、大小分子原料及製劑工藝開發,到臨牀研究,再到新藥上市申請的獨立完整的高水準創新藥自主研發體系。

同時近10年發展,四環醫藥作爲大股東讓軒竹生物還具備比一般Biotech更強勁的商業化實力,實現體系規模化。

總體看,軒竹長中短管線佈局完善、均衡,具有持續創新、持續產出的能力,預計2024年會有2-3個創新藥個品種上市,2030年可能會有接近10個產品上市,可以在短期3-5年內實現盈利,爲未來源頭創新產品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同多數創新藥企一樣,軒竹生物或許近一兩年仍要帶着虧損的魔咒,但其後期臨牀管線數量,不僅預示着軒竹未來幾年即將迎來商業化收穫期,而且產品療效顯著,均有着良好的市場前景,上市後無疑將成爲業績貢獻點,產生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目前軒竹生物已經有1個產品處於 NDA審評階段,7個候選藥物的11個適應症處於臨牀研究階段,其中2個產品的3個適應症已處於臨牀 III期研究階段,1個產品處於ANDA審評階段,3個處於臨牀階段的自主研發產品對外轉讓,公司享有首付、里程碑付款和商業化銷售權益。並已取得268項國內外已授權的發明專利,另有141項發明專利正在申請;參與4項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技術成果豐碩。從公開資料來看,對比科創板已上市的創新藥企業,軒竹生物從專利數量、IND獲批數量以及管線進展上,都是屬於第一梯隊的。

可以看出作爲Biotech差異化創新的尖子生,軒竹已經在創新和專利的基礎上,初具綜合平臺化競爭壁壘,不僅在未來能繼承母公司四環醫藥的銷售體系、商業化能力,批量兌現後期管線,實現從Biotech向Biopharma的轉型,還能逐步成爲同時具備集研發及產業化、商業化能力的公司。這一點是可以預見的。

回到宏觀行業視角。從企業形態來說,擁有新藥研發能力是Biotech的基本特質,但擁有綜合一體化的平臺能力,才能成爲BioPharma,實現非線性的顛覆增長。

這樣看,軒竹或許不是短期內賠率最高的,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充實管線佈局的基底、紮實的技術和研發進展,至少保證了極強的確定性。

創新藥產品體系的良性循環並非一朝一夕能搭建而成,短期業績不佳是行業無人能避免的發展週期,大量費用投入帶來的創新成果與資產質量的提升需要時間來驗證。

具備新技術能力、平臺性能力的創新藥企業未來會持續脫穎而出,這是市場當下需要看到的,也是市場需要更新衡量尺度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