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臺海「積極和平」的機遇
(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的聯合聲明和外界預期基本一致,多處提到聯合因應中國挑戰,更時隔52年再次寫入臺灣,表示「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對此蔡政府表達歡迎態度,北京料將做出激烈而嚴正的迴應。
美日從首腦、外交、軍事等各層面強調臺海「和平穩定」,反而凸顯出臺海愈不和平、愈不穩定的嚴酷現實。原因在於,此時美、日、包括蔡政府所主張的「和平穩定」,屬於「消極和平」而非「積極和平」。前者屬於低水準、不穩定、勉強而脆弱的非戰爭狀態,大部分是基於力量均勢下的微妙平衡;而後者是透過利益的共享、價值的共融、制度的建構,逐步形成一個去武裝化、永續的、高水準的和平狀態。
1949年至今的兩岸關係,大部分都處於「消極和平」狀態,但也不乏一些旨在促進「積極和平」的倡議或努力。如1990年代美方曾提出「臺灣不獨、大陸不武」的中程協議,和後來兩岸不同人士提出的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都有助於臺海從消極和平逐步轉向積極和平。
隨着2016年馬英九卸任,兩岸嘗試建構和平的努力戛然而止。蔡政府所期待的「和平穩定」,本質是把大陸視爲對臺灣生存與安全的最大威脅,加強臺灣的不對稱戰力,故只有進一步加深與美、日的安全連結纔可確保臺灣自身免於被武統。而大陸也重新把反獨置於優先,將臺美政治和軍事關係的深化視爲對自身「戰略機遇期」的重要風險來源。故在北京認知中,唯有不斷加強軍備,才能遏制臺美觸碰紅線。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兩岸雙方都高喊維護「和平穩定」,但臺海情勢卻愈來愈危險的困局,以至於引起美、日、澳等國的嚴重關切。而這在北京看來更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想必未來臺海情勢毫無樂觀空間。
不過美日此次談及臺海情勢時,相較之前雙方2+2會談,新增一句「鼓勵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表述。這句話意義非同小可,等同暗示美日仍奉行一中政策,因在美方傳統對臺政策論述架構中都會提及「對兩岸之間自行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持樂觀其成態度」。換言之,美日仍把臺海界定爲「兩岸的中國人自行可以處理解決」的事務,近期只是對北京的軍事動向升高警惕和關切。
由此觀之,「積極和平」仍是國際社會所期待的臺海爭端解決的方向。其實早在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扁政府就曾提議兩岸軍事互信,2011年蔡英文以民進黨主席身分主持起草的《十年政綱》中,亦主張兩岸應「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但可惜的是,2016年至今,民進黨政府似乎再無提出建設性的新兩岸主張。
大陸高層多次提到「凡有一線和平希望都會做出百倍努力」,相信北京也不願看到臺海兵戎相見或淪爲大國鬥爭的犧牲品。若蔡政府能回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主張,積極闡釋兩岸的「同」,源於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雙方關係之定位,臺海追求積極和平的機會仍然存在。(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