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健康科普短視頻不能不健康

前不久,北京市的李女士壓力很大,睡眠不好,看了一些健康科普短視頻後,她感覺狀態更差了。“每次看到脫髮相關的科普視頻都很焦慮,於是跟着買食補、塗精華,但沒什麼效果。”她說,有的短視頻製作者爲了增加點擊量,誇大甚至編造脫髮、失眠的負面影響,十分影響心情。專家指出:當僞科普視頻提供的建議被大衆接受,會削弱公衆對真正具有醫學背景和專業知識的科普博主的信任。(6月17日《人民日報》讀者版)

“這5種食物千萬不能一起吃”“平日多做這個動作,生病不用看醫生”……隨着人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一些醫療科普、健康養生的短視頻頗受歡迎。傳播廣泛的健康科普短視頻,有些能夠帶來知識增量,幫助人們更好管理健康,但有些視頻販賣焦慮、誇大風險,影響人們正常生活。

短視頻時代,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健康科普短視頻”,它有利於“健康中國”的打造。但是,如果“健康科普短視頻”患了病,那危害就不言而喻了。當普通的市民、患病的市民,聽信了僞科學的說法,不僅健康成爲泡影,反而會讓身體垮掉。因此,必須對“健康科普短視頻”來次去僞存真。

首先,視頻平臺要清理“來路不明的白大褂”。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不少穿着白大褂的人。普通的網民,會認爲“穿白大褂的人”就是醫生、就是專家,對他們的話是“言聽計從”。而實際上,這些“白大褂”可能並不是業內人士,可能只是個“賣藥的”“騙錢的”。平臺需要把好關口,凡是從事“健康科普短視頻”的賬號,必須提供相關資質,要讓科學家、醫生等成爲“健康科普短視頻”的主角。

其次,監管部門要對“健康科普短視頻”加強監管。闢謠機制必須跟上僞科學的步伐。衛生部門、科協部門,要把監管的觸角、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網絡之上,組織專家對“健康科普短視頻”進行鑑定,及時發現道聽途說的僞科學、信口開河的僞科學、騙錢爲主的僞科學。要建立與平臺的互動機制,將需要刪除的僞科學通報平臺,讓虛假的醫療知識、健康知識等成爲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再次,應鼓勵專家學者進駐短視頻平臺,開展“健康科普短視頻”製作和傳播。人們的健康訴求越來越濃烈,對健康方面的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爲職能部門來說,要接受新的傳播方式,健康科普不能再是到社區搞個便民服務,到廣場佈置幾塊健康展板,而是要變“傳統方式”爲“現代方式”,積極擁抱互聯網,完成服務的拓展升級。多些“真正的專家”,也能減少“僞專家”。

“健康科普短視頻”不能不健康,該給“健康科普短視頻”看看病了。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特約評論員 郭元鵬

責任編輯 袁熙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