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諸葛亮和劉備聯手殺害,如果不死,諸葛亮丞相之位不保!

一部《三國演義》留下了許多美名,比如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留下了千古美名。在公元225年,孟獲起兵反叛蜀漢,諸葛亮去平叛的時候,此人和諸葛亮說了一個計謀,採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戰略,諸葛亮心中十分高興,不久以後有了“七擒孟獲”的佳話。在諸葛亮南征回來以後,曹睿繼位,司馬懿率大軍來襲,諸葛亮大驚,又是此人獻反間計,曹睿果然中計,司馬懿貶爲草民。

這個人就是馬謖,被諸葛亮失了街亭殺害了,在《三國志》裡,馬謖是死在獄中。在馬謖被諸葛亮殺害以後,諸葛亮身邊就少了這麼一個智囊,致使諸葛亮在以後的北伐中,都是無功而返。都說自己的才華希望能夠碰到一個好領導,但是劉備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在自己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正史都沒有記載劉備爲什麼這麼痕馬謖,但是在正史當中,諸葛亮和馬謖情同父子,諸葛亮對馬謖自己的見解非常欣賞,還稱他爲“匡世奇才”,在打仗的時候,兩個人都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情況,當時司馬懿率領20幾萬人馬來到,馬謖當時只有區區2萬多人馬,這麼大的兵力懸殊,就算是諸葛亮親自來到,不一定能打贏,看看當時馬謖是怎麼做的,在山上紮寨,這難道有錯嗎,以這樣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沒有辦法只能死守,就相當於現在的戰鬥,和陣地共存亡。

馬謖以馬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有什麼錯呢?應該主要責任怪諸葛亮,怪諸葛亮對於形勢錯誤估計纔是關鍵。打仗嗎,總要有勝有敗,如果以一次失敗就殺了馬謖,那麼諸葛亮七次北伐,都失敗了,這又怎麼說了,最後一次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老天註定要司馬家族興,這是大勢所趨,馬謖擋不住,諸葛亮也擋不住。

馬謖丟了街亭,不能怪馬謖,也不能怪諸葛亮,只能怪司馬懿厲害,即使當初馬謖聽王平的話,失敗還是必然的,只是過程不一樣而已,最倒黴的是自己立了軍令狀,不像關羽,有大哥罩着。還有當時以李嚴爲首的東州政權,和諸葛亮一直勢不兩立,沒有辦法,只能讓馬謖當了個替死鬼。

在以後諸葛亮進行的戰鬥裡,諸葛亮一次次發出了“吾遍察諸將,皆無人可授”的悲嘆,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重視,如果不死,馬謖肯定能夠代替諸葛亮,有一番作爲,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