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帶小孩的角度來看 誰讓陳爲廷變得「沒禮貌」?
這幾天熱門話題從反媒體到教育部關切,最後變成討論「禮貌」的重要性,身爲一個小一生的媽媽,我當然也很在意小孩子有沒有禮貌的問題,撇開政治不談,但我想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
▼陳爲廷在12月3日赴立法院「備詢」,指責教育部長引發正反意見爭論。(資料照片/東森新聞提供)
從兒子兩歲多開始,我就把他當個「懂事」的孩子,告訴他「用說的」,而我們也儘量以身作則,會告訴他「爲什麼不行」、「爲什麼危險」;等到小孩漸漸長大,很多對他的要求我還是「用說的」,只要說出明確的理由並分析利弊得失,大多數時候他會接受;即使他某些時候堅決的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只要不危及生命,就讓他去試試吧,現在失敗總比長大後才挫敗要好。
更重要的是,我們家的原則是「大人犯錯,與小孩同罪」,說不好聽的話、大小都要罰;如果錯怪了對方,誰都得道歉;我要求他必須迴應我問他的問題,但當他發問或提出質疑時,我也會在第一時間提出說明;這應該就是一種大家一律平等的人權吧。
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小孩不是很會「應嘴應舌」?對長輩沒禮貌?我的觀察是,小孩子的言行都在反映大人的作爲,如果你是用不耐煩的語氣對待他,或者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他在對待同輩或甚至長輩,也往往會有這樣的行爲出現。
當大家都在討論「抗議學生對教育部長該不該有禮貌」的同時,我想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問題,究竟是誰讓他們變得「沒禮貌」?有人說,最沒資格批評的就是立委諸公,還有讓他們如此憤憤不平的教育部長;但是誰讓他們以爲可以這樣對待別人?那些曾在節目上高談闊論的「名嘴」、政論節目主持人、媒體記者、甚至曾經投稿民意論壇的每一個人,抑或是勞工團體、環保團體,任何曾經在公開場合罵過別人的人,都有責任。
如果我們可以罵人,爲什麼他們不能罵人?如果我們可以質疑官員,爲什麼他們不行?如果我們對別人可以在「他做不好」的情況下「沒禮貌」,爲什麼他們不行?只因爲他們年紀小?還是學生?當我們要告訴他們「不行這樣」時,誰來告訴他們「爲什麼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