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度抑鬱到完全康復,醫生說我是奇蹟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絕對不能放棄治療!
我是詩文,一位來自深圳已過而立之年的女性企業高管。在2023年11月底,我被確診爲中度抑鬱症。從此,我便走上了抗鬱之路。
我的抑鬱惡化了
從2023年11月份起,我反反覆覆出現失眠、焦慮、食慾不振等症狀,在意識到自己情況不對時,我第一時間去了醫院。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診斷我處於輕度到中度抑鬱的邊緣,開了氟西汀片和曲唑酮,讓我先吃一個月。但一個月過去,病情沒有好轉。
服藥期間,即便飽受抑鬱的困擾,我也沒有和任何人透露,還是堅持上班,逼着自己一如既往地完成每項工作任務,並得以升職。可升職後的工作壓力以及生活中一些挫折又成了病情惡化的誘因,2024年2月我被診斷爲重度抑鬱症,這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
抑鬱奪走了我的生活,我想自救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工作,但升職後的責任和領導的期望又讓我不得不堅持。但此時病情已非常嚴重,抑鬱的折磨讓幾乎不能正常工作,在徵得領導同意後,我在家休息了一個月。
抑鬱惡化後,我的生活裡沒有了悲喜,情感麻木得像心跳停止後的直線,死氣沉沉,毫無波瀾。沒有任何事情讓我感到期待,也沒有任何東西讓我發自內心感到高興。
我常問自己:“當一個人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期望的時候,他到底要怎麼支撐下去?”幾乎清醒着的每分每秒,我都在“用力”活着,稍有鬆懈就可能不自覺地想放棄。抑鬱症不是不開心,它是日日夜夜軟磨硬泡、見不到盡頭的精神折磨。
這一個月我沒出過門,整天躺在牀上,卻根本睡不着;我渴望與人交流,卻害怕面對他們的目光。最嚴重時,我甚至覺得活着已經沒有了意義。這期間最難受的症狀就是失眠,休息期間一直在服用鹽酸帕羅西汀和酒石酸唑吡坦片。大概吃了一個半月後,症狀有所減輕,但是整個人的狀態很差,腦子渾渾噩噩的,甚至別人剛說過的話,自己也要反應半天才行。
我不想一直是這個狀態,我強烈地想要回歸正常的生活,於是開始嘗試各種方法自救。
朋友的“強迫”,讓我看到了希望
在與朋友聊起我的抑鬱症時,他向我推薦了抑鬱認知行爲療法(CBTD)。說實話,我完全沒有信心,甚至有些抗拒:連吃藥都治不好我的病,一套軟件又怎麼可能管用。但我這個學醫的朋友詳細給我講解了CBTD原理和方法,強烈推薦甚至可以說“強迫”我使用。我實在抹不開情面,決定“勉爲其難”嘗試一下。畢竟,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於是,在2024年4月,我開始嘗試藥物治療配合CBTD。
CBTD的治療過程並不輕鬆,它需要我每天記錄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爲,需要完成很多流程,不但要看完抑鬱的患教視頻,還要對照系統做記錄。我覺得這簡直是一種折磨,最開始真的超級牴觸,覺得是浪費時間。
爲了能早日迴歸正常的生活,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後,我逼着自己去嘗試。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這個工具其實挺好的,一直在引導我深入地問自己:“如果是這個結果,你會怎樣?”到最後我發現,可能過去的我太偏執和極端了,不管什麼結果,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
大約過了一個月,我逐漸意識到這種記錄的方式讓我有了更多的自我反思的機會。我學會了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挑戰並重構它們。學會了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並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自我。每一次的自我對話,都像是在與內心深處的惡魔進行搏鬥,雖然艱難,但我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
想法的轉變,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
隨着療程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思維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被消極情緒所左右;我學會了用更客觀、理性的方式看待問題,用事實和數據去挑戰那些自動化的消極想法。這種轉變讓我看到了希望,我開始嘗試去主動關注生活中積極的方面,哪怕是最微小的快樂也不再忽視。
我開始重新拾起那些因爲抑鬱而放棄的興趣愛好,比如閱讀、寫作和畫畫。這些活動不僅讓我找到了釋放壓力的方式,更讓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我學會了珍惜每一個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感受他們給予我的溫暖和支持。這些積極的轉變讓我逐漸走出了抑鬱的陰霾,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奇蹟降臨,兩個月後重獲新生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和治療,2024年6月,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抑鬱症狀已經基本消失。7月20日去醫院複查時,醫生的眼中充滿了驚訝和讚許。他告訴我可以停藥了,並稱讚我的康復速度之快是他從未見過的,是一個奇蹟。那一刻,我激動得哭了。我知道,我終於戰勝了那個曾經讓我痛苦不堪的魔鬼。
如今的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和動力,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面對壓力和困難。我願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那些同樣飽受抑鬱困擾的人,我的康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回首那段艱難的時光,我深知抑鬱的可怕和痛苦。但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能拯救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堅定地自救、勇敢地面對,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重獲新生。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好心情互聯網醫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