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罷免颶風醞釀中 「仇恨動員」在臺灣蔓延
▲ 基隆市長謝國樑上任後,未能兌現選舉期間承諾的發放電動機車政見,今年2月1日晚間甚至「夜襲」NET,強行接管東岸商場,成了遭罷免的導火線。(圖/翻攝自Facebook/山海公民拆樑行動 - 罷免謝國樑)
● 陳國祥/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
認知戰與罷免戰變成歪風邪氣,狂襲臺灣民主政治,不但拉低了政治格調,分化了政黨關係,更將仇恨動員推到極致,許多熱愛臺灣及崇敬民主的人士爲之作惡、痛心。
臺灣面對中共統一壓力,對岸進行滲透與認知戰是必然的,我們必須防之、抗之,但不必杯弓蛇影,更不可藉題打認知戰,把在野人士羅織爲中共同路人,污衊他們爲中共對臺認知戰的協力者,使其成爲部分民衆仇恨的對象。
執政黨遭掣肘 沈伯洋吹起認知作戰號角
立法院在野黨佔過半席次,執政黨深受掣肘,國會改革法案表決與覆議都敗北,乃興起罷免國民黨立委念頭,首先借着基隆市政爭議颳起「換樑」狂風,操作仇恨動員,促使罷免風襲向全臺,希望透過罷免成功後的補選,一舉翻轉立院少數的局面。
▲ 沈伯洋表示,中國很多灰色地帶作戰與軍事行爲無關,臺灣應要有一個應對中國、具備偵防能力的作戰中心,控管國內幾十萬可能成爲「第五縱隊」的「高風險羣」。(圖/民進黨提供)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是在臺灣內部大吹認知戰歪風的頭號戰將。他宣揚的「第五縱隊」之說,在臺灣內部製造敵人,而且仇恨陸配等對象,澎湃惡評隨之涌現。他把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匪諜在你身邊」的猜疑惡風重新恢復,甚至在政論節目中示警,指大陸從民衆看過的A片就可知其政治立場,經由色情網站搜尋的關鍵字就可知道網友偏哪一派,再對此投其所好洗腦,這簡直把敵人神化到極點。他擔任不分區立委不負黨主席付託,猛烈操弄抗中的認知議題,不斷升高臺灣內部的相互仇恨值。
如此這般不斷製造民衆對中共的恐懼感,進而激發民衆對在野黨及非綠政治人、媒體人的仇恨感。從良好動機看,他是要提高民衆的敵情意識;從不良動機看,他是要把非綠政黨、政要及媒體人和「萬惡的共匪」連結起來,讓民衆因懼共、反中而唾棄在野黨及其共夥,以確保民進黨政權穩固不移。
▲ 大陸國臺辦6月21日發佈《關於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共有22條定罪量刑新規範。(圖/記者任以芳攝)
賴政府煽動仇中 激化社會對立
賴政府進行的對內認知戰,一方面在臺灣內部製造敵人,一方面則在臺灣聚合「臺獨」同路人,同時擴大陸方的打擊面。兩者都是在做仇恨動員中共最近發佈懲治臺獨的「22條意見」,對涉及「分裂國家」者,可缺席審判,最重可處死刑。總統賴清德聞訊即表示,「臺灣九成以上民衆都可能受到波及」;陸委會也將陸、港、澳旅遊警戒提升爲「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燈。
賴總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絕大多數民衆以爲自己也是中共的打擊對象,憎惡中共,團結在「抗中保臺」的民進黨陣營中,同時疏離有「親中賣臺」嫌疑的國民黨。這是對外對內雙重的仇恨動員。所以他表示,「22條意見」適用範圍包山包海,型態與對象非常廣泛,幾乎不設限,凡是去大陸經商、旅遊者,都必須注意這方面風險。儘管中共強調只針對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但因對何謂「臺獨」定義不清,流於廣泛,沒有清晰限定範圍,所以賴清總統刻意擴大被波及對象,藉以讓更多民衆對中共產生仇恨意識。
▲ 中共強調「22條意見」只針對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但對「臺獨」定義不清,流於廣泛。(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賴政府炒作「認知作戰」、「在地協力」力道甚於以往,可說是一種「補償動員」的操作。補償動員原爲軍事動員方式,原意是指在戰時或緊急情況下,國家爲了彌補因戰爭造成的人力資源損失而採取的一種強制性動員措施。用之於政治上,則是一種加強政治力量的方法,可在短期內提升或是展現力量;通過補償動員,政權或是政黨可以展示號召力和行動力,對壓制對手和鞏固政權權威有一定的作用,有助於政治戰略目標的策進。不過,爲了激發羣衆的昂揚意志,補償動員的驅動力離不開仇恨動員,因此必然激化潛在社會矛盾,加劇政府和民衆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以及不同羣體之間的矛盾,埋下政治與社會對立的種子。
把在野通通打成中共同路人 罷免制度遭濫用
這次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竟指控國民黨和民衆黨是「爲中國作嫁」、「配合中國起舞」、「當中國的附隨組織」,將修法說成秉持中共指示辦理,將在野黨打成「中共同路人」。相關公民團體更幾度動員數萬羣衆包圍立法院抗議,美其名爲「青鳥」行動,這是典型的補償動員操作,以場外的壓力補強立院少數的弱點。
▲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竟指控國民黨和民衆黨是「爲中國作嫁」。(圖/記者屠惠剛攝)
覆議案審理時比照辦理,再度失敗之後,賴總統親自宣佈提出釋憲和暫時處分,這是體制內的常規做法,但在憲政體制之外,大規模的罷免颶風正在醞釀中,準備鎖定幾位支持度較低或是仇恨值較高的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連署,希望在罷免成功之後由民進黨人士取而代之,翻轉立法院的少數席次劣勢,奪回立院的掌控權。這將是一場全面性的補償動員操作,因爲罷免要成,必須倚靠仇恨動員。
我國選舉制度有「罷免」條款,原意本在罷免若干失德無能、不堪其位的行政首長或是民意代表,但如果是因爲選輸不甘心而想翻盤,或是由於政黨利益作祟而發動罷免,則將流爲不定期的改選,有違選舉的選賢與能本意。如果立委本身並無不稱職的表現,只是爲了一黨的總席次而尋求突破口,鎖定較弱對象展開仇恨動員,則不啻淪爲政治鬥爭,悖離民主精神。
一黨如是操作,另一黨爲求反制,也會尋找對方較弱對象下手,同樣進行仇恨動員,以求罷免成功並取而代之。這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政黨惡鬥變本加厲,而且沒完沒了,不僅將惡化民主品質,將使民衆嫌惡民主政治與政黨競爭,政黨之間的對立以及羣衆之間的矛盾也將更加尖銳。
▲ 徐巧芯、傅崐萁等藍委享有高流量,仇恨值卻頗高,成民進黨準備發動罷免連署的對象。(圖/記者屠惠剛攝)
臺灣民主原本就有仇恨動員的因子,現在變本加厲,無論是動員支持者對外仇恨中國大陸,還是動員羣衆仇視他黨,都將使臺灣的政治天空瀰漫着更濃厚的仇恨陰雲,不利於民衆以比較平和與清明的認知看待問題,做出符合整體利益的明智抉擇。最終承擔苦果的將是全體民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