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城鄉融合發展新空間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連日來,記者調研發現,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鄉村,各地各部門探索創新,積極行動,全面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抓緊完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

安徽鳳陽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每天都在家庭農場忙碌。他的家庭農場建有標準化育秧工廠、倉儲用房,流轉土地700多畝。

2023年,程夕兵的農場提供育秧服務面積2800畝,插秧服務面積2200畝,水稻、小麥飛防服務面積5000畝,糧食和經營服務純收入70多萬元。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順應廣大農民需求,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以來,隨着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探索實踐,適度規模經營有序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牢牢守住的兩條底線,必須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等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一系列政策舉措正在加快部署、落實——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瞭解到,有關部門將在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推動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今年內在全國全面實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貼息試點,引導金融資源、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入到農業領域。

各地各有關部門還將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作用,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住”“融得進”

8月,合肥面積最大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高新區保障性租賃住房二期項目正火熱施工。

這一項目7月28日開工,預計2027年8月竣工後,可提供1940套住房,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安家立業。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面放開放寬戶口遷移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入學……更均等的服務、更完善的保障,將讓廣大外來務工人員願進城、能進城,“留得住”“融得進”。

近日,國務院出臺《深入實施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爲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行動計劃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爲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統籌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着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

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會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讓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距北京城區約50公里外,懷柔區橋梓鎮上王峪村常住人口不過100餘人,卻開了多家鄉村咖啡店,一到週末就人來人往。

閒置老宅爲店,拿鐵咖啡爲媒,城與鄉融合、“洋”與“土”碰撞,人流、資金等要素在這裡“返鄉”。

縣域具有城鄉聯繫緊密、地域範圍適中、文化同質性強等特點,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決定強調,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就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市場化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保障農民在勞動、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交換上獲得平等權益。要儘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爲最終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奠定基礎。

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要暢通城鄉人口、資金和技術流動渠道,推動城市資本、人才、技術下鄉,構建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的新格局。要加快推進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時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引導城市居民下鄉消費和養老。

決定明確,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

“這既是消除進城落戶農民後顧之憂,也是防止農村要素單向流出進一步加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說,“要激活鄉村人口、土地、產業等要素活力和內生動力。”劉彥隨說,城鄉融合不是要用“城”把“鄉”融掉,要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佈局;同時要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守住農耕文明、鄉村文化的根脈。

(據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王立彬、於文靜、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