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能過剩 中經院吳佳勳:這次延續時間會更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長吳佳勳14日出席「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風險與國際挑戰論壇」。記者/陳湘瑾攝影

大陸產能過剩的問題自今年以來在國際上爭論不休,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長吳佳勳14日出席「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風險與國際挑戰論壇」時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着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這次若想解決問題,由於疫情後其內需經濟疲乏,經濟成長力道不足,問題將更難解決,延續時間會更長。

吳佳勳指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體制引導下,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的現象,相關質疑也沒有停過,從一開始「中國衝擊1.0」的傢俱、電冰箱和電視機,再隨着產業發展進展到輕工業、紡織,以及2015年重工業、水泥和鋼鐵。最知名就是2013年中共提出的「一帶一路」,國際上質疑該戰略是否是想借此將鋼鐵、水泥向外輸出。

吳佳勳表示,產能過剩有其結構性因素,比如非市場經濟,政府會不斷用政策干預市場發展,特別是國有資產的介入;很多產業結構因此相對僵化,在國家資本的支援之下,很多企業不是追求利潤,而是規模成長,利用補助趕快佔領市場後打倒對手,過程中如果真的利潤太低而導致虧損,因爲有政府幹預也很難退出市場;另外還有地方競爭,中國有很多省市,中共以黨管人事,各省市的經濟表現掌握當地長官升遷,地方要思考如何追求投資,也會導致過度投資。

吳佳勳引述榮鼎集團的報告指出,中國兩會高度關注高科技產業政策,對家庭消費財政支持卻相對少。偏向支持生產者而非提高家庭或消費者的政策路線,必然加劇國內供需失衡,將使得中國企業在利潤偏低的情況下仍持續提高產量,卻未面對中小企業破產的問題。

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二任期,其政策更反映他「脫虛向實」的想法,數位網路平臺產業、房地產、教育、醫療和金融服務業均受監管抑制,資金則透過政策引導大量轉向製造業,加上疫情三年,很多產業經濟受衝擊,疫情過後地方政府加大產業投資,集中在先進製造,尤其是電子資訊、電氣機械和醫藥製造等戰略新興產業。

而中國大陸製造業加大投資的項目,實際上也與產能過剩產品高度相關。吳佳勳提出對照表格顯示,中國製造業投資成長較多的行業,與其受國際質疑產能過剩情況相當一致。除了歐盟在2023年10月提出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美國針對資訊電子、船舶和醫藥製造業提出美國301,巴西、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國家也相繼出反補貼或反傾銷調查。

吳佳勳最後強調,若要解決這次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比以往還要困難。因新一輪產能過剩產業與跨國供應鏈息息相關,技術和資金密集度更高,大量投資集中在高科技產業;加上這些產業原屬於先進國家的支柱產業,現因新興經濟體的進入造成產能過剩,引起的連鎖反應更深更廣,也會導致更激烈的國際衝突。

「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風險與國際挑戰論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共研究雜誌社、中華財經策略協會和2024年中華財經高峰論壇成員主辦,討論疫情後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情勢及其潛在風險,和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與對外擴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