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經歷2020後 陸生仍相信善意

陸生返臺推動組FACEBOOK頁。(網路截圖)

對於大陸學生而言,2020年實在是無比艱難的一年。

這一年,因爲新冠疫情臺灣當局自1月底起,限制陸生入境。原以爲隨着疫情過去,當局便會開放這個口子。但伴隨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之日益緊張的兩岸關係,使得陸生入境就學一事,一度變得遙遙無期。一道並不深的臺灣海峽,在上半年,竟成爲了陸生難以度過的一道天塹,這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難以預料到的。一個執政當局,竟可爲了某些政治目的,罔顧人道精神,置大陸學生的受教權不顧,阻攔陸生入境,用心何其之惡!

當然,這不是臺灣一羣政客醜陋嘴臉的全部。

7月中旬,臺灣當局教育部門宣佈境外生按一定次序(低風險國家地區、畢業生等)可以返回臺灣繼續學業。然而8月5日下午6時,在教育部門與臺灣疫情指揮中心共同舉辦的發佈會上,發言人接了個電話後被請出,3分鐘後宣佈陸生仍被排除在入境境外生之外。那時間,也傳聞有類似我這樣的應屆畢業生入臺許可被拒,一時我的心情陷入到難以言說的憂鬱與憤懣中。幸而,我自己的回臺申請最終仍被批准,並且於8月18日回到臺灣,進行14日隔離之後順利返校。

後來,在與一位老師談論到此事時,他拍案而起:「如果我在場的話,我會要求教育部門負責人當場下臺負責!」

是的,言而無信至此,赤裸裸的歧視至此,對於臺灣當局針對陸生顯而易見的差別對待,除了憤怒,我們別無他緒。

當然,在臺灣,仍然有仗義相助的夥伴,爲我們直言陳情,成立了「陸生返臺推動組」臉書粉絲團,不時地爲我們更新返臺的推動情況。在粉絲團底下的留言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臺灣朋友爲陸生返臺加油打氣,也看到不少陸生同伴在訴苦。

但是,也有相當數量惡劣的臺灣網民,在底下用着謾罵、羞辱的字眼,攻擊陸生羣體。他們到處張貼着挑釁圖片,留着粗俗不堪的文字,極盡人格羞辱之能事

我承認,臺灣不少民衆,對於大陸制度存在着偏見和質疑,但是將這樣的偏見和質疑強加到一般的大陸孩子身上,是否就能彰顯出他們自我標榜的價值觀,比如他們口中的democracy與freedom呢?

這羣人,不過是democrazy罷了。

從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出於融入臺灣社會以及和臺灣同學良好交流的需要,我在公開場合一般不太評論臺灣的政治生態,以及政局。但,臺灣當局在陸生入境上的齷齪表現,讓我實在難以繼續沉默下去。我們能夠理解臺灣對於疫情的恐懼,也能夠配合各類防疫措施,但如此之晚纔開放大批陸生返回臺灣,是否全是因爲疫情呢?

大家都知道的。

臺灣一部分仇陸言論,使得大陸一些網民對臺灣的觀點也不甚友好,梧桐論甚囂塵上,當然夾在兩岸之間的陸生,不能例外地,會成爲他們揶揄嘲諷的對象。比如在微博上某個著名的涉臺大v上,某些網民就會時不時地對於陸生嘲笑一番,甚至會有「誰叫你們去臺灣讀書」這樣的原罪式推定。

這些留言對於臺灣的想像,往往是基於臺灣的政論節目,而非實際的臺灣生活經驗。我也承認,一部分政論節目對於大陸的抹黑與攻擊,的確很噁心。但這難道是臺灣的真實樣貌嗎?當然不是。據說這些政論節目的主持人對於大陸的抹黑,也往往是「拿錢說話」。以這樣偏狹、扭曲的視野,以偏概全,甚至拿無辜的陸生羣體開惡俗的玩笑,說着惡毒的話,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愛國」?愛國的前提,是愛人,自己的同胞在面對困難時非但不出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這樣沒有「愛人」精神的「愛國」,成色究竟幾何呢?

那麼,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這些不嫌事大的網友,我的2020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2020年上半年,因爲不能返校,我無法完成既定的畢業程序,只得將部分畢業手續挪到9月學期完成,還差點誤了接下來的學業安排。

因爲不能返回學校,我無法使用只限學校內使用的一些數據庫,在資料的使用與論文的寫作上,增加了一定的困難度。

因爲無法及時返回學校,導致原定畢業時程被打亂。我不能穿上碩士袍,和政大做一個體面的道別,成爲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這次回學校辦手續,加起來的時間不到三個月,讓我難以和很多親愛的朋友和老師當面道聲珍重再見。在大陸關閉臺灣自由行的情況下,又成爲了一個很大的憾事

當這些留言的人們,知道了我這樣的經歷時,還忍心留下這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嗎?

更何況,在臺灣最後的兩個多月,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溫暖的人性關懷與誠摯的友誼與恩情。

再舉個我的一個親身經歷:

輔仁大學新傳系的退休教授賢德先生,是我曾經的授課恩師。多年來,我們一直靠着微信聯繫,習教授常常爲我分享一些他的所知所聞,我的見識也藉此得到了不少的增長。在臺求學期間,他也多次費心費力招待陸生同學一起旅行吃飯,聯絡感情。10月底,應他的邀請,他帶領我參觀了臺灣的五指山示範公墓忠烈祠,這兩處地方對於修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我而言,是難得的一處學習「富礦」。在旅行結束以前,他送給了我一個包裝袋,打開一看,竟是一套呢子西裝

「這件西裝,我自己不過穿了不過三次。你在論文口試(答辯)的時候穿上吧,給口試委員留下好印象」。

老師話音一落,我竟無言以對,內心的感動用再多的文字也難以描述。在11月5日答辯日,我當然穿上了老師所贈的這套西裝,成爲了最特別,最溫暖的一件「碩士袍」,圓滿通過答辯,結束了碩士學業。

後來,我將這套西裝放在行李箱中,帶回了上海的家中。爸媽一看,「這套呢子西裝非常好,價錢不便宜吧!」

那套西裝,成爲了這令人頹喪的2020年中,爲數不多的,讓我感到最溫暖的的一個美好回憶。

還是習教授,他在那次旅行的最後,臨別前,特意交待了這樣一句話:

回大陸以後,要做兩岸關係的緩衝劑,要多替臺灣說點話。

在兩岸關係因爲敵意的升高,緊張度呈現惡意的螺旋上升之時,陸生其實是一塊很好的剎車板:陸生居住在臺灣的時間很長,大部分至少經歷了兩到三年。在這段時間中,陸生羣體見到了臺灣美好的風土人情,感受到相當的來自師長、同學乃至一般民衆的樸素善意,這些都是緩和兩岸誤解與對立的重要良方

陸生本身也成了兩岸關係的重要晴雨表之一,當兩岸關係緩和之時,學位與交換陸生大批來到臺灣。然而,一旦兩岸關係緊張,陸生卻是首當其衝受到波及的一個羣體。就在2020年,教育部宣佈暫停大陸學生前往臺灣就讀,想繼續在臺灣高校就讀,只能透過老陸生在臺升學一條路。

當我看到這條消息時,不禁落了淚,想到臺灣的美好回憶,可能就此成爲絕響,悲從中來。但,情緒收拾過後,我更堅定了自己成爲兩岸緩衝者角色的決心。固然,在臺灣求學的歲月中,我們會感受到一些不友好的眼光,以及歧視政策之惡,但反過來,臺灣師長和朋友對我們的關心也是多年來長期持續的,友誼是堅固的。那麼,何不將這樣的善意,讓更多的大陸朋友知道感受?我們又何嘗不能將這樣的善帶回家,去驅散那些因爲偏見、誤會而產生的惡意呢?畢竟,「美美與共」,方能「天下大同」。

2020,對於陸生而言,誠然,並不是一個好年份,甚至是不堪回憶的一個年份。但是,我們不能因爲眼下的一些困難,去忘記我們身上的一些特殊優勢:我們是除了大陸配偶外,也許是最懂臺灣的一羣人。那麼,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最需要坐的,就是將我們感受到的臺灣之美,讓更多的大陸朋友們知道。我相信,善意,總是能夠驅散寒冷和陰暗的。要是因爲彼此誤會,帶來惡意的螺旋上升,進而引發更大的悲劇,那纔是一個民族最不願意眼見的災難!

(陸軼雋/畢業陸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