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後一公里”(財經觀)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王 觀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8日 第 18 版)

從供需兩端入手,暢通銀企對接渠道,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和意願,實現銀企良性互動

金融監管總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和銀行機構共同參與;區縣層面成立工作專班,一手牽企業、一手牽銀行……近期,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正式啓動,一系列設計安排從供需兩端發力,加強央地聯動,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爲數以千萬計的小微企業帶來融資利好。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小微企業融資,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小微企業融資呈現量增、面擴、價降態勢。不過,當前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痛點難點,比如,小微經營主體往往因缺乏傳統標準抵押品、財務管理不夠規範、經營穩定性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而被銀行惜貸拒貸;部分銀行由於考評機制不夠完備、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缺乏服務小微經營主體的能力和意願。

小微企業作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支持小微企業不是短期工程,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此次相關部門攜手建立的協調機制作爲長效機制,有助於從根本上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後一公里”。

協調機制在“直達”上做足文章,暢通銀企對接橋樑。信息不對稱、中間環節多,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大症結。長期以來,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往往是從供給端出發,可能與其實際需求存在偏差。此次協調機制的一大突破點便是從供需兩端發力,從最貼近基層、最瞭解企業的區縣入手,藉助區縣工作專班“兩手牽”,消除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差,提高融資效率。通過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深入園區、社區、鄉村,全面摸排融資需求,形成“兩張清單”,把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薦給銀行,銀行及時精準對接,進而實現信貸資金快速便捷直達基層。

協調機制在“激勵”上改革創新,讓銀行真正敢貸、能貸、願貸。提升小微金融服務,“配套”工作也要做紮實,其中,爲基層信貸人員“鬆綁”減負,完善盡職免責制度至爲關鍵。信貸業務出現風險,信貸人員可能會被問責;免責標準過於寬鬆,容易產生風險。因此,對小微信貸業務的失職問責、盡職免責等情形進行規範顯得十分必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確要求“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近期,與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相配套,監管部門對普惠信貸盡職免責通知作了進一步修訂,通過明確盡職免責的邊界問題,將鼓勵擔當、盡職免責、失職追責問責的原則落到實處,最大程度打消基層信貸人員的顧慮。此舉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助企幫扶政策更好發揮效用。

對金融機構來說,協調機制還將產生很大的外溢效能,全行業更要緊抓機遇、練好內功。比如,金融機構在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完善客戶“畫像”功能的過程中,能獲取企業、行業更多信息,爲此要進一步提高信息分析、應用能力,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精耕細作”提高核心競爭力。再比如,利用跟企業“牽手”的機會,金融機構要不斷完善貸前、貸中、貸後管理,積極拓展服務範圍,爲企業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務,促進銀企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當前,不少小微企業正在爬坡過坎,除了找資金,還有找訂單、找技術等多種需求。相關部門和機構要重視總結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運行的進展及成效,將好的經驗做法推而廣之,爲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更加精準的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