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異 千“面”萬化:古蜀文明的面具和人面雕像

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吸引人的要算青銅面具與戴着青銅面具的銅人雕像了。粗粗看去,無論是面具還是雕像,它們的面容長得都很相似,這些人到底是古蜀文明裡的什麼社會成員吶?

展廳掠影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能發現,其實他們的形貌雖然相似,但是細節卻又大不相同,這些差異說明,他們的文化內涵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大家看過英國國王加冕儀式的視頻或者照片,我們一下子就能通過服飾和站位一下子發現英國國王是誰。這說明,地位最高的人,通常具有與衆不同的特徵,能讓人一眼識別出來。我們也可以推測,在古蜀文化的衆多面具中,最大的那些,很有可能代表的就是最爲“至高無上”的一類人。

比如,這張青銅大面具寬131釐米,高71釐米,深66釐米,重131斤,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爲完整、體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如此龐大的面具,大抵是放置在某處用來祭拜的禮器。大面具寬頤廣額,眉、眼、鼻、脣巨大,棱角分明,線條優美。正視面具可以看到它的嘴角微微揚起,雙眼垂眸,像一名博古通今的老者,又像一名世事洞明的預言家。

青銅大面具(商)

202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三號坑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下面這一張金面罩是目前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面具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他的眉眼鏤空,紋路大體與青銅大面具一致,造型威嚴神聖。單獨出土的金面罩應爲青銅頭像剝落下來。雖然目前沒有文獻記載金面具的具體含義,但是金作爲自古以來稀有且華麗的貴金屬,一定將此類古蜀人賦予非凡的地位。

金面罩(商)

202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三號坑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接下來我們再欣賞一些其他的銅人面具,這些面具可能是因爲生產年代不同的原因導致擁有各式各樣的顏色。他們的臉型略顯差異,耳朵也是有大有小,有的在正面就能清晰地看到耳朵上的花紋,有的卻只能繞到側面去欣賞。他們的整體形態都與青銅大面具相統一,但大小的不同以及眉眼間細微的變化,卻讓我們無法判斷他們是否是同一類人,正確的答案還需學者們的進一步探索。

展廳中各類面具組圖

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在三星堆遺址還發現了更爲藝術性的面具。比如,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了3張縱目面具。面具眼球突出,雙眼斜長,耳朵向外伸展,從鼻樑到額頭上帶有約70釐米高的捲雲形飾。其誇張的造型,讓人聯想到後世文獻中記載的古蜀王蠶叢或神人燭龍。《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山海經·大荒北經》寫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

戴冠縱目青銅面具(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北大考古學家孫華教授認爲:“所有的藝術都要創造,藝術品會有很大程度的誇張、變形。三星堆的銅人像沒有個性,只有共性,是模式化、程式化的藝術創作的結果。”所以,這種樣式的面具,很有可能是古蜀人心目中最理想化的面容或者是對於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想象。

雖然三星堆考古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由於文字的缺乏和其他種種原因,古蜀文明的面具到底承載了哪些信息還不完全爲我們所知。不過,隨着科學技術與考古手段的提升,在不久的將來,古蜀文明的面具文化內涵一定會詳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由國家文物局、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承辦,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岳陽市博物館、雅安市博物館共同協辦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展覽匯聚了12家博物館及文博機構、極具古蜀文明特點的文物265件(套),分爲“發現三星堆”“解讀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個部分,帶領觀衆逐步揭開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

製圖 | 陸佳欣

作者 | 楊逸塵 陸佳欣

編輯|楊逸塵

審覈|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