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戀愛心理分析 避免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愛情無疑是大學生們最爲關注的話題之一,而大學生戀愛也早已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了。“臥談會”上、餐廳飯桌旁、課間教室裡,都常有興致勃勃的談論。一些戀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雙成對活動在校園裡。愛情是那樣獨具魅力,撥動着同學們的心絃,令人尋覓和嚮往。 然而,戀愛問題恰恰也是大學生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因爲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學校園裡時有發生。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大學生戀愛心理的階段特徵是什麼?大學生如何避免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愛情是什麼?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1988年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愛情三元論”認爲,人類的愛情雖複雜多變,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種成分所組成:(1)動機成分。愛情行爲背後的動機,對人類而言極其複雜。其中,性動機或性驅力,以及相應的誘因,如異性之間身體容貌等特徵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緒成分。屬於愛情的情緒,除了愛與欲之外,肯定還夾雜着其他的成分,所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3)認知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情緒與動機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如果將動機與情緒分別視爲電流與火花,認知就是開關或調節器,它可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度調節。按照他的觀點,雖然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因人而異,其實都是由這三種成分以某種方式的混合所演繹的。他進一步將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稱爲熱情、親密與承諾,即以動機爲主的兩性關係是熱情的,以情緒爲主的兩性關係是親密的,以認知爲主的兩性關係是承諾的、守約的。而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三者俱備,且合而爲一。
大學生戀愛心理髮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1)異性疏遠期。一般在12~14歲,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於生理髮育的急劇變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間在心理和行爲上出現隔膜,關係疏遠甚至反感。不過,隨着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由於各種傳媒的發達及人們觀念上的日趨開放,這一階段的表現已越來越不明顯。(2)異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歲,隨着性生理的發育,尤其是性意識的發展,男女生逐漸從疏遠、牴觸開始轉向爲彼此產生好感,願意在一起學習、遊戲和活動。(3)異性接近期。一般從16~18歲,隨着性生理的進一步成熟,異性間產生嚮往和傾慕,往往採取各種方式接近異性,和異性相處感到愉快,初戀開始出現。(4)戀愛期或愛情產生期。18歲以後,隨着性生理和性意識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頻率的增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青年進入戀愛狀態。單從年齡上看,多數大學生處在上述性心理髮展的後兩個階段,但由於個人經歷及自身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戀愛心理髮展的階段特徵上的表現,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心理學家根據戀愛中對愛情的追求,進一步把愛情分爲健康和不健康的兩大類。健康的愛情表現在:(1)不癡情過分,不咄咄逼人,不顯示自己的愛情佔有慾,能夠充分尊重對方;(2)將愛情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取愛情更使自己感到歡欣,並以對方的幸福爲自己的滿足;(3)是彼此獨立的個性的結合。不健康的愛情表現在:(1)過高地評價對方,將對方的人格理想化;(2)過於癡情,一味地要求對方表露愛的情懷,這種愛情常有病態的誇張;(3)缺乏體貼憐愛之心,只表現自己強烈的佔有慾;(4)偏重於外表的追求。
人在社會中始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人際關係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對大學生而言,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伴羣關係,正讓位於兩性間的戀愛關係。戀愛關係對大學生的意義,事實上已超出了這種關係本身,而是作爲其自我認定和自我價值感的基礎。所以,大學生戀愛是身心發展的需要,對其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必須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愛情基礎之上的。反之,不僅不利於心理健康,而且由於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並未完全成熟,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