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學期改為16周 惹議

爲接軌國際學制,近年不少頂大將一學期十八週改爲十六週,其中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近日也拍板一一三學年起,改爲十六週,但同爲臺聯大系統的政治大學依然暫行「十六加二」周,主因在於課程精實牽涉內容調整,尚無法一蹴可幾;醫學院、理工電資學院等師生則憂心課程恐因此遭壓縮,影響國考表現,對改革抱持異音。

教育部指出,目前學則學期週數彈性學校包括臺大、臺師大、臺科大與臺北大學,課程得於十六週內完成。預計待陽明交大、清大報部後,再加入兩校。

不過據瞭解,數間學校商議階段時,醫學院、電資學院等教師認爲,十八週上課有時都得趕進度,縮短成十六週恐更難把課上完,也有醫學院學生憂慮課程不完整,影響國考表現。

一名陽明交大醫學院高層指出,國考未改,爲應付國考,學生還是需要老師多上傳統課程。至於臨牀課程多需要十幾名教師輪流執教,一位教師可能只上一週,若改爲十六週,則要刪減二位老師的課程,改革阻力當然大。

宜蘭大學資工系教授夏至賢則認爲,推動十六週應有配套,如每週開放固定時段讓學生使用機臺,再搭配非同步教材,以數位教學輔助學生學習。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升表示,確實有老師反彈,但科技進展下很多知識很快就過時,新知識也不可能有教完的一天,與其一股腦塞給學生,建議嘗試啓發學生自主探索。

有國立大學教授私下表示,有部分教師一套方式上好幾年「懶得改」,如今要爲十六週重新編排課程,自然不願意。體制應想辦法影響教授,尤其改變中壯年教授思維,纔可能改變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