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藝術之宮 洞天最是桂林奇
「泱泱天大風,誰知生此洞。古劍劈山開,千年不合縫。我身傴僂入,風迎更風送。」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對旅遊名城桂林市溶洞景觀的形象描述。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大陸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地貌最豐富和最集中分佈的地區之一,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迷人自然景觀。
目前,桂林市已發現人可進入的巖洞有400多個。這些巖洞有的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有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有的流水貫通,可以泛舟;有的大如廳場,可供跑馬。更令人稱奇的是,很多巖洞內各種石乳、石柱、石筍、石幔、石花,天然富麗,晶瑩剔透。在燈光照耀下,溢金煥彩,淌玉流碧,奇詭絢爛,富麗輝煌。
記者在桂林市著名景區蘆笛巖看到,500多米遊程的溶洞內,路程曲折上下,變化多端,有琳琅滿目的石筍、石幔、石鐘乳、石花、石琴、石鼓、石柱,擬人狀物,惟妙惟肖,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高峽飛瀑」、「盤龍寶塔」、「原始森林」、「簾外雲山」、「水晶宮」、「遠望山城」、「幽靜聽笛」等30多處景觀,每天到這裡參觀旅遊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桂林巖洞是「大自然藝術之宮」,還是歷史文化的寶庫,不少巖洞裡遍佈摩崖石刻,和歷史傳說緊密相連,承載着桂林這座千年古城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自隋代高僧曇遷於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在七星巖洞題刻「棲霞洞」3個字以來,桂林的摩崖石刻已達2000餘件。
目前,這些石刻主要分佈在龍隱巖龍隱洞、象鼻山、伏波山等30多處風景名山洞府之中。石刻形式主要有詩文、曲賦、題名、書劄、格言、題榜、佛經、規約、告示以及圖畫、雕刻等,內容涉及唐宋以來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文化以及民族關係等方面,堪稱碑刻如林。(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