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分享 不一樣的香港私家玩法
兩年提及香港這個詞,好像變得越來越尷尬。這裡有好的酒店、購物區,還有各色美食,原本想去香港放鬆,可誰知行程卻是比什麼都“趕”。當我們以爲自己在這種層壓式的節奏裡成了香港通,殊不知,精明的香港本地人,早已躲在自己的角落,享受着不受外人打擾的慢節奏。
“既然你們那麼喜歡快節奏,那就讓給你們;既然你們喜歡大牌,那我們就去逛小街好了。”於是乎,“大方”的香港人躲開重重人羣、喧鬧的吆喝聲,找到了自己獨到的港島玩法。他們走出去,到離島、郊野公園,想盡一切方法接近自然;再回來,深入街頭巷尾,美食、美酒,用盡心思享受生活。編輯就爲大家找來幾位香港本地人,喜歡都市建築之行的連先生,愛運動的Candy,看看他們平時是怎麼在香港度週末的。
連先生是標準的香港人,從小在香港長大的他,居然最討厭的是香港的高樓大廈,理由很簡單,壓抑而難看,一如現在香港給他的感覺。所以每逢週末,他就喜歡帶着相機,到香港各處走走,看最有特色的建築,看這百年建築的變遷。在他眼裡,建築是會說話的歷史老師。我們看看他的建築之旅從哪裡開始。
獨愛建築 走街訪巷 看香港百年“變形記”
許多人心目中的香港,是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大多數到香港來的遊客都喜歡在夜晚的時候,登上半山,眺望幢幢摩天大樓,欣賞美麗的天際線。不過,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香港人,其實並不中意這些景緻,那些是留給遊人的。擡頭望去,當一幢幢摩天大樓把天空蠶食得只剩下一個小窟窿,我們反倒是覺得,自己更像是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所以,當衆多內地朋友讓我帶着去看各種新建築、摩天大樓,我其實特別反感。這些把人變成“青蛙”的建築,一定都不能代表香港。真正讓我們感動的,是那些香港面臨清拆的小街小巷、充滿殖民色彩的英倫建築,那些復活起來的市井小路。
“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歲月神偷》裡的這句話,以及香港土生土長四口之家的故事,感動了本港很多觀衆,包括我的父母和我自己。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永利街,而這個街,確有其街,原本它面臨着清拆,但卻因爲這部電影的巨大影響力,而引發了本港市民“黃絲帶拯救永利街行動”,於是,這條位於港島上環的老街不用重蹈“喜帖街”的覆轍,維持着60年代原貌,珍藏着那個年代香港的一幀幀市井生活圖景。現在的永利街成爲了一個旅遊景點,很多外國人和兩岸三地的遊客會在那個寫着“永利街”的路牌下拍照,沿着斑駁的石階梯往前走,你會看到樹影婆裟的石板路,相互緊挨的家庭式小店,用油漆寫的大字招牌以及稍遠處天台上的運動場。永利街所在的西環、上環一帶,也仍舊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港島風情,這裡的老建築最多,保存得也最完好。在天晴的日子裡,一路走來細細品味,相當不錯。
延伸閱讀:香港另一面 帶你走進老港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