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穩了?

轉自:財叔有料

上週四最低點收盤,很多人預測要去補 3087 點這個缺口,不想市場再次大幅上漲。

有樂觀的認爲第二波開始了,短期內要突破8號新高,我覺得可能性很小。

從這個週末的市場情緒來看,也完全沒有國慶節期間那種興奮程度了,我覺得是好事。

有業內人士根據對中信證券渠道調研,樣本主動管理型公募在本週的淨贖回率達到2.41%,遠超今年6月以來的周度淨贖回率水平(0.1%至1.5%之間),並且新發基金並沒有起色。

通常,股票型基金在淨值回到 1.05 左右,就會觸及大量贖回。套了很長時間,好不容易回本且稍微有盈利,就迫不及待贖回,這是基民投資的規律。

樣本私募倉位自9月下旬開始走高,截至10月4日升至73.0%(9月的低點爲68.1%,包含港股),但截至10月11日,倉位迅速降至68%,低於此輪脈衝式上漲前夕的水平,創下今年4月下旬以來的最低值,整體上還是以逢高減倉爲主要操作。

外資方面,主動基金在本週轉爲淨流出,被動基金淨流入額較前兩週明顯下降,基於Refinitiv的海外fund flow數據庫,10月16日當週,跟蹤MSCI中國的樣本主動基金淨流出額約2.7億美元,結束了連續兩週的淨流入,樣本被動基金淨流入額約14.3億美元,較過去兩週也明顯下降(過去兩週淨流入分別爲 45.5億和81.0億美元)。

這也印證了國慶後大盤連續調整的原因,機構賣出,指數大幅回落,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質疑牛市是否還在。當然經過上週五的普漲,信心又回來不少。

整體而言,在政策預期劇烈扭轉,但基本面預期分歧仍大的階段,機構投資者並沒有出現大規模入場參與脈衝式行情的狀況,部分主動管理型機構反而選擇了逢高減倉。

所以財叔還是維持 10 月份整體震盪行情的判斷,明天即便繼續衝高,持續性也不強。繼續震盪一個月左右,消化國慶前後的巨量套牢盤,有利於行情走得更遠。

週末也有幾個利好消息,一個是23家上市公司公告,公司或大股東將使用貸款資金實施股份回購或進行股東增持,這是市場首批迴購增持貸款案例。雖然涉及規模不是很大,約 100 億元,但是好的開始,央國企打先鋒,帶動其他機構跟隨。這也是央行通過間接渠道進行資產購買的先河和序幕。

還有一個頗受關注的消息是,知名量化私募幻方宣佈退出所有中性對衝類產品。有人說這意味着空頭投降了。

所謂中性對衝,就是一邊買一個億的股票,同時開一個億的股指期貨空單,好處是可以完全忽略市場波動的風險,主要賺取的是自己選股相對指數的收益。

舉個例子,在一段時間內,指數暴跌20%,但你買的股票只跌了15%,由於你做空了指數,這樣你就賺了5%,也就是說你選的股票在指數跌的時候要比指數跌得少,漲的時候要比指數漲得多,就能賺錢。

在牛市時期,中性策略盈利比較難,簡單說就是,要跑贏指數比較難。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買入指數基金。自9月24日以來,股票型ETF獲資金淨流入2545億元,整體規模增加近8000億元,可謂瘋狂吸金。

在證監會週末召開的由專家學者、財經媒體負責人代表參加的“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專題座談會”的新聞稿裡面,有一句話是“逐步實現IPO常態化”,雖然字數不多,但是這句話可能最引人關注。

印象中,“IPO常態化”這個提法好像是在2017年前後,不過7年過去了,這個“常態化”始終沒有一個標準。最近 7 年來,多的時候2021年發行了490 只新股,少的時候2018 年發行了105只。

不過經過一輪熊市和 IPO 大躍進,這次的常態化發行新股的門檻肯定比以前高了,有消息說,對虧損企業、傳統企業以及行業地位比較低的等等這些公司的 IPO,提高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