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觀察】什麼是“河西走廊”?地理視角看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簡稱“河西”,位於中國西部地區,地處黃河以西、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的甘肅省西北部 ,是一個呈北西—南東走向的狹長地帶。因位於黃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
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只有數公里 。主要涉及甘肅省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爲武威市。在地質構造上河西走廊是隸屬於祁連褶皺系的北祁連褶皺帶中的一個過渡地帶,即就是北祁連優地槽褶皺帶與中朝準地臺之阿拉善臺隆間的一個陸棚型冒地槽褶皺帶。河西走廊由三個地質構造單元組成,分別是南部祁連山和阿爾金山斷塊、中部是河西走廊拗陷、北部是北山斷帶。河西走廊自古以來便是溝通中國中原地區與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斷交鋒融合的核心區域,留下了大量可資利用的文化遺產和文化旅遊資源。
因爲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註來源轉載
由於河西走廊獨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間不斷衝突與融合的重要場所,河西走廊地區成爲體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瞭解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差異的寶庫。同時,也是瞭解中華民族形成、融合與發展的歷史活教材,成爲培養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區域。河西走廊生態地位突出,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既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中國交通、能源、電信、物流戰略大通道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路段,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有“塞上江南”、“沙漠中的糧倉”的美譽。
從秦代以來,對河套平原的爭奪就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博弈的重要一環。
如果中原王朝佔據河套平原,不僅可以獲得優良的馬場和“塞上江南”農業基地,還可以對蒙古草原形成主動出擊的威脅態勢。反之,如果遊牧民族佔據河套平原,那麼就會獲得一塊優良的牧場,以及威脅中原王朝關中地區的前哨基地。河套平原對雙方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一、“河套”名字由來
“河套”一詞,乍看之下有點奇怪,但若翻開中學地理圖冊,認真看幾分鐘,就會感受到太形象了。
黃河從青南高原啓程,浩浩湯湯,高歌猛進,向東奔涌。進入內蒙古高原後,黃河突然掉頭北上,後改道向東,繼而折路向南,在地圖上走出了一個“幾”字形大彎。這大彎彷彿是一條繩索,將沙漠與草原之間的沃土牢牢套住,這大彎地區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航拍圖
二、河套平原主要組成雖然我們常會籠統地稱河套,但其實河套不止一個“套”。有四個部分組成。
東北平原分爲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三大塊,河套地區也分爲三大塊,大致包括東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這3個板塊。
廣義上的“河套”西至賀蘭山,東至山西偏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其中,寧夏平原一帶爲“西套”,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的平原地區爲“東套”。“東套”是由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後套平原(巴彥淖爾平原)組成。而狹義上的“河套”僅指後套平原。
1.前套平原
前套平原又稱呼和浩特平原,古稱敕勒川、土默川,大致是大青山、蠻漢山與黃河圍城的區域。前套平原海拔約1000米上下,是斷陷盆地,東西長約180千米,南北寬19千米-150千米,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
大黑河由北至南,從大青山上流下,與黃河交匯,幹流長約236千米,是黃河在前套平原水量最大的支流。大黑河渾濁暗黑,將大青山腐殖層養分沖刷下來,野沃土肥,宜耕宜牧。
大黑河干流由東北向西南流來,與黃河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如今前套平原灌渠縱橫,大黑河與黃河交匯處已經被多條人工渠取代,目前我們人類已經無法看到大黑河逆流入黃河的壯觀景象。
2.後套平原後套平原大致是狼山、陰山山脈、烏拉山與黃河圍成的區域。後套平原海拔約1000-1100米,東西長約180千米,南北寬40-80千米,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
黃河從西套平原北上,受陰山山脈阻擋,流向由南北改爲西東,角度約爲90度,形狀是一個弧形。
後套平原依山帶水、阡陌縱橫、河水滔滔、沃野千里。
後套平原適合季節性放牧,古代把城邑都修在外圍的山坡上,現在主要城市巴彥淖爾市人口約爲169萬(2017年)。地處後套平原與前套平原之間的五原郡,現在主要城市包頭人口約289萬(2018年),也就是說從前套到後套,適合耕種的土地逐漸減少,人口也逐漸減少,古代的格局可能會更加明顯。
3.西套平原西套平原又稱寧夏平原,大致是賀蘭山與黃河圍成的區域,南起中衛沙坡頭,北至石嘴山,南爲衛寧平原,北爲銀川平原,中間是青銅峽。西套平原海拔1100-1200米,是斷裂下陷後,由黃河及其岔流沖積而成。南北長約280千米 ,東西寬10-50千米 ,面積約7800平方千米。
西套平原上有多條黃河岔流,秦朝的秦渠、漢朝的漢延渠、唐朝的唐徠渠、明朝的紅花渠、清朝的惠農渠等,現代的西乾渠,其中惠農渠和西乾渠再次流入黃河,形成大面積自流灌渠網絡,成就了西套平原塞上江南的美譽。寧夏有首童謠: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4.河南地河南地大致是黃河“幾”字中間的西北角,位於白于山以北,從北往南包括庫不齊沙漠、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古今變化很大,宋朝之前,這裡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馬銜尾,羣羊塞道。
兩宋和西夏打了一百多年,經常在毛烏素沙地就地取材,伐木造營寨、攻城器械,砍樹燒飯,甚至還要燒林作戰。毛烏素沙地水土嚴重破壞,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後來飛沙爲堆,高及城堞。到了上世紀末,毛烏素沙地舉目黃沙,經過數十年治理,毛烏素沙地的綠化有肉眼可見的改善。
三、河套平原地理成因
自6500萬年前以來,印度板塊北移,與歐亞板塊持續碰撞,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舉世聞名的青藏高原就此誕生。同時,大碰撞的力量開始向外圍傳導,造就了中國三級階梯的地形格局。平均海拔1020~1040米的河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等一起構成了第二級階梯。
寧夏平原青銅峽市黃河灌區航拍圖
緩慢隆升的青藏高原蓄積了萬年冰川,融化後的水流奔涌而下,黃河應勢誕生。而劇烈的地殼運動在賀蘭山東側、陰山南側形成巨大斷裂帶,造就一片狹長的低地。本應一路東去的黃河,在路過賀蘭山腳下時,卻循着低地北上,由於陰山山脈的阻隔又改道向東,走出前套平川后,黃河再次劇烈轉折,沿着呂梁山脈向南行進,土地和河流彼此交織、融合,繪就了優美的幾何圖形。
河套平原是被偏愛的。賀蘭山和陰山山脈爲她阻擋了沙漠的侵襲和來自西北的寒流,原本奔騰怒吼的黃河從西、北、東三面擁抱着她,而她依偎在陰山的左右拱臂之間,享受着黃河灌溉之利,打破了“降雨量400毫米以下是荒漠草原”的地理學鐵律,營造出“歲告豐稔,煙火萬家”的3片綠洲。
四、河套平原內部地理差異
1.西套:塞北的“魚米之鄉”
先來說說西套(寧夏平原)。
多數人的慣性思維中,西北是荒涼的。然而,寧夏平原絕非如此。因有賀蘭山這一“守護神”,寧夏平原雖降水少,但是溫度條件較好,冬無嚴寒,夏季涼爽。另外,此地日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生產的水果品質優良,早在千年之前就有美名,一如唐代詩人韋蟾所描繪的那般:“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寧夏平原南北長170多千米,東西寬25-40千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海拔1000米左右。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後修建了:秦渠、漢渠、唐渠流淌至今,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自流灌溉區。
寧夏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料作物等,成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糧食基地。其中寧夏枸杞,早已成爲了寧夏的名片。
2.後套平原:人地和諧的傑作
西套平原有賀蘭山庇佑,後套平原則有狼山的守護。黃河如同勇往直前的拓荒者,流出西套平原,在狼山腳下衝積出一片扇形的平原,橫亙的狼山像一張巨大的弓背緊緊環繞着後套平原,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分居黃河的東西兩側。後套平原恰好嵌在黃沙與山脈之間。
黃河進入後套平原後兵分兩路,分別流過平原的南、北邊緣。南支黃河干流,沿鄂爾多斯高原北緣東流;北支爲烏加河,沿狼山山麓向東流入烏樑素海,再從此湖流出。南、北兩河在西山嘴附近複合爲一。
八大淡水湖之一烏樑素海
後套平原北側的陰山隔阻了從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氣,使冷空氣沿陰山北麓一路東行,位於西部的後套平原更少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因此此地雲雨少、日照多、溫度較高,後套平原也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更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其中,多汁甘甜的河套蜜瓜還成爲國家認證的優質農產品。
3.前套平原:農牧交錯變奏曲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耳熟能詳的北朝樂府詩,唱出了前套平原的歷史,而農牧交錯始終是這片土地的變奏曲。
前套平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土默川平原,得名於明朝初年在這裡駐牧的蒙古族土默特部落。而在更早的北魏王朝時期,這片土地是奴後裔敕勒族人安身之地,這一帶也就是詩中所唱的“敕勒川”。
前套平原的大三角上,東北有“青城”呼和浩特,西南有“鹿城”包頭。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青城”爲政治中心,“鹿城”爲經濟中心,二者東西呼應,見證了前套的富庶與繁榮。如今有人乾脆稱前套平原爲“呼包平原”。
如今的敕勒川,千萬畝飼料玉米代替了天然草地,現代化的奶牛飼養業代替了傳統的畜牧業,以蒙牛、伊利爲代表的現代化乳品業馳名全國,蔬菜瓜果種植不斷擴大,河湖溼地保護着上百種珍禽鳥類。這裡成爲生態良好、城鎮連綿、交通便捷和經濟發達的宜居家園。
結語:
千百年來,河套平原從人煙稀少到炊煙裊裊,一切都是黃河水澆灌下的沃土帶來的,可是自然不是無限制給人類供應物質,過度開墾的“農耕半島”上也有反抗的跡象,鹽鹼化和荒漠化爲代表的土地退化和縮減的綠色也在提醒人們:只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持續長久。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