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奧林匹亞街區》:還原在愛情裡角力的真實模樣

電影《奧林匹亞街區》圍繞着年輕人在現代都市中的迷茫與追尋,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精彩的劇情,探討了愛情、夢想與現實的碰撞。流暢的長鏡頭捕捉巴黎街區的生動細節,展現了巴黎街區的多元與複雜;而特寫鏡頭就像湖南企發文化文案人筆下的文字,細膩地展現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在感情中那些躲閃的又執着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擾的又釋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動的認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離的渴望。

該片改編自《紐約客》漫畫家的圖文短篇小說集《殺戮與死亡》,講述了三個女孩和一個男孩之間複雜關係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巴黎第13區,這裡八座最高的樓房以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命名,因此也被稱作“奧林匹亞街區”。而生活在這裡華裔女孩艾米莉、法國本土女孩諾拉、安柏和男孩卡米爾,四個人在同一街區各自進行着自己的生活,大家巧妙的交織在一起,打破空間,認清內心,面向愛情。他們是朋友,有時是戀人,通常兩者都是...

影片雖然以“奧林匹亞街區”命名,但本質上並未對地貌和社羣做過多打量,而是回到精巧而又輕鬆的小品結構,以一種隨性且真誠的姿態去袒露新時代下的“孤獨”和陪伴。導演以無數微妙的情緒勾勒了當代年輕人最爲真實的生存狀態:情感的失語、異鄉的孤獨、工作的異化、社會的疏離。這些個體困境背後是更多看不見的失語羣體,移民羣體、打工人、校園暴力受害者、性少數羣體…… 道盡現代社會的遍地狼藉。誰是誰的白月光?誰又是誰的白米飯。當討論愛情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祈求獲得不屬於自己的虛妄。

艾米莉作爲亞裔女性更外向直接,諾拉作爲白人女性反而更敏感內向,編劇的這種設置也許是爲了反刻板印象,但兩個女性背後的故事反而印證了“刻板印象”,艾米莉顯而易見更受家庭親情的管束,爲了逃避而選擇更忠於自我,更向往自由。諾拉也許是西方國家“性開放”的受害者,不倫之戀讓她自我懷疑從而失去自信。而黑人男性身上也同樣存有家庭創傷。13區作爲巴黎華人聚集區,亞洲人較多,其他種族的人羣依然存在,然而大部分亞洲人不愛反抗和暴力,所以在無傷大雅的一點混亂下成爲了一個經濟而擁有“家鄉”之感的地方。

這部電影描繪了現代人羣在現實環境與虛擬空間之間的情感表達: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越貼近卻會越隔離甚至是傷害,而在網絡之上要是雙方建議信任關係卻能夠相愛相親。前期的悲觀主義濃重,每個人都是被孤立甚至被誤解,渴望關懷和關係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具體上都被確認。片尾的線下見面,“雙重”的自己終於見面,被“治好”的自己卻病態式地倒下,在陽光下接吻;從網上預約見面誤解到電話裡的“我愛你”告白,參加葬禮之時卻也走向新生。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導演放棄了人文關懷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審視街區裡的美好與罪惡,或試圖喚起人心的悲憫與自強,而是擯棄一切高談闊論和社會問題,單純地講述了一個關於尋找愛情的故事。黑白畫面如白描速寫,把愛情的純粹凸顯出來,還原在愛情裡角力的你我真實的模樣。它無關種族,無關性向,無關時代,甚至無關奧林匹亞或十三區。它只關乎愛本身這一母題,以及在愛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我們終會奔向不被恐懼捆綁的自由,可以大膽地被陽光照射走出陰暗愧疚、毫無遮掩的自由。在瓢潑大雨中盡情呼喊奔跑無畏於過去的死亡,在虛擬熒屏內尋得安全迎接親密的誕生,只有解放靈魂纔會真正地擁有身體。流暢而又肆意地推進,躍然的舞姿飽含了未來無限輕盈的意志,極具韻律感的情節劇創作在進化成爲新的日常演繹,留於印象而非理解的現代觀看喻指。一部純粹依附直覺而非經驗且足夠直接的歐迪亞,一曲慾望與街區的華麗交響,一組隨機組合的愛意編碼,這些難以加工的情感都盡情漂流遊蕩在十三區燈火建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