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佛典的時代挑戰

(圖/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網站)

臺灣佛教領域最具「文化、科技」內涵的「CBETA電子佛典」開放計劃,即將從原本多年的小小協會,正式申請「基金會」的永續規模發展。在向教育部提出申請,並且在教界內外進行小額、開放性的募款之後,這個臺灣堪稱獨一無二、非寺院道場山頭體系、公共性無政府資源涉入的「佛教文化」項目,即將準備步入另一個新階段。

不得不說,在佛教界諸多以「法門、教派、修行系統」爲各自分流的結構下,上世紀90年代啓始的「CBETA電子佛典」是一個在臺灣誕生、極爲小衆又定位特殊的文化科技前瞻項目!

佛教經典幾千年來以傳統「文字、紙本、印經」的型態存在,90年代當時僅有電腦打字,連WWW網路都還沒正式誕生,佛教界幾乎僅有臺灣大學恆清法師等極少數教界人士「瞭解且支持」經典電子化的內涵意義。由於電子佛典計劃涉及內容版本的「比對、校訂」,同時也必須開發電腦手機作業環境等「搜尋引擎、網站服務」的科技長期升級,除了美國船王沈家禎、聖嚴法師、法鼓山之外,還有超過百萬人次的全球捐款,支持了CBETA的獨立性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CBETA的內容建構,從原先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的授權爲基礎架構,這些年也收錄了《卍續藏》、《南傳大藏經》、國家圖書館善本等內容,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電子大藏經規模。即使中國大陸在21世紀初開始也以國家力量,更大規模收錄諸多中國歷史版本集結的電子佛典,CBETA仍是華人佛教研究與信衆學習無可取代的首要選項。

如今CBETA以基金會開放型態的運營與維持並不是太大重點,如何就繼續整理集結「臺灣與當代佛學思想論述」,成爲佛典「經、律、論」三大體系中「論典」的擴充與延續,纔是衆所矚目的焦點!

從清末民國、20世紀到當代,包括印順導師、聖嚴法師、達賴喇嘛乃至白聖長老、南懷瑾居士、佛光山星雲大師等,皆有從佛經思想典籍中延伸出屬於「當代」的詮釋與思辯,尤其包括了古代未曾觸及的「自然環保、科技網路,天文物理乃至國際政經」的全球性主題領域。CBETA今後有必要開始針對「時代性的延續」向社會公衆與佛教信衆提出判定收錄的標準與目標!

此外,CBETA的內部成員也從當年的啷噹青年,逐漸來到中高齡,臺灣佛教界「接班無人、青年斷層」的現況嚴峻也是CBETA的挑戰。基金會化當然不是爲了成爲一座「養老院」,CBETA最初「文化科技、公共開放」的初衷與本質,都在呼喚着至此來到行動網路、視頻多媒體時代的「社羣受衆」時代,如今也在質問着CBETA提出何等的對應、服務與參與?

當年至今有無數人捐錢與出力,都是爲了後代子孫今後「能看到、能用到」電子佛典中的佛陀與諸聖賢的智慧,據此解決煩惱、指引人生!

今後佛教界廣泛的積極參與,乃至教育部主管機關的輔導監督,才能幫助CBETA共同邁向今後衆多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