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流行音樂產業大未來

黃大煒。記者吳致碩/攝影

每次進KTV,我一定唱黃大煒的歌,在華語流行歌壇,很多人把他視爲神級歌手。那場朋友聚餐我們比鄰而坐,就這樣聊了一個晚上。

「很多巨星最恨的往往是自己最紅的那首歌,是嗎?」我問他,最不想唱的是不是他那首最紅的神曲?他沒有正面回答我,只說那首歌他至少唱了一萬次,但每一次都當成獨特的一次來唱。

「有一次在外面吃飯,一對夫妻過來和我打招呼,說兩人相戀20多年,每年過生日一定要唱『你把我灌醉』。」黃大煒說,每當想起自己的歌能進入那麼多人生,就能感受到意義。

15歲就在日本舉辦過五萬人的演唱會,黃大煒如今已經60歲,卻依然活躍於兩岸三地的演藝圈。這樣的資歷和經驗,讓他成爲許多藝人的導師。許多粉絲甚至都已經成爲明星。

然而,黃大煒卻總是輕描淡寫地說,甚至自嘲:「我這種老人已經沒有粉絲,年輕人聽到我的歌都該會打哈欠吧。」

他說,流行音樂產業的生態已經大大不同,過去的歌手有粉絲就有票房,但是現在那些在網路上有上百萬點閱的音樂網紅其實都賺不到錢,真正能賺錢的還是懂得如何展現音樂價值的人。

黃大煒的這些話讓我想起過去和未來的華文流行音樂產業,這個市場將會面對什麼未來?

過去20年,實體唱片衰退串流平臺興起,見證了音樂產業數位化的徹底轉型。串流平臺如Spotify和Apple Music,已經成爲這一轉型的核心。2010年代中期,隨着這些平臺的普及,音樂產業逐漸復甦。

《搖滾經濟學(Rockonomics)》的作者艾倫·克魯格(Alan B. Krueger)說,串流平臺不僅改變音樂的分銷方式,還深刻影響收入分配模式。大多數音樂人依賴串流平臺獲得曝光,但由於收入的極端不均,只有少數超級明星能夠真正獲利,他把這樣的情況稱之爲「超級明星效應(Superstar Effect )」。

數位科技擴大了市場規模,卻加劇了分配不平等,這使得大多數音樂人難以僅依靠音樂收入謀生,儘管2023年全球流行音樂產業的總收入已經達到了286億美元(根據國際音樂協會IFPI的統計),超過全球電影產業2023年的262億美元產值。

未來,全球音樂產業將面臨更多挑戰。

首先是如何改善收入分配的問題,讓更多的創作者能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公平的收益。區塊鏈技術或許能爲版權管理和收入分配帶來變革,讓每個音樂作品的使用記錄都能被透明追蹤,確保創作者獲得應有的收入。

其次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工具正逐漸滲透到音樂創作和製作的各個環節,這使得音樂製作變得更加高效,但同時也可能削弱創作者的自主性和獨特性。

此外,現場音樂和虛擬演出的結合也將是未來的趨勢。疫情推動了線上虛擬演出的發展,未來如何將這些新技術與傳統現場音樂相融合,提供更豐富的互動體驗,將成爲音樂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人,臺灣的流行音樂不僅影響了整個華語世界,也爲臺灣音樂產業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流行音樂產業正處於歷史性的轉折點,未來將面臨技術、收入分配和創意保護等多重挑戰。正如黃大煒所說,真正懂得展現音樂價值的人,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