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Migration/數字遷徙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道 (文/張熠檸)近日,身在美國的大批TikTok用戶涌入小紅書等中國社交平臺,不僅帶火了標籤詞“TikTok難民”(TikTok refugees),還匯成一股“數字遷徙”(digital migration)風潮。
儘管去年開始就有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s)因擔心TikTok可能遭到美國政府“毒手”而考慮遷移到其他平臺(migration to alternative platforms),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有這麼多所謂的“難民”選擇中國應用軟件作爲遷徙目的地。結果就像美國未來主義網站所說,美國網友“偶然進入由博大外國文化構建的數字環境”(stumbling into a digital environment already populated by a vast and foreign culture)。
目前爲止,美國網友並未經歷“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反而和中國“家人”(homie)分享照片,談論寵物、美食、美妝等日常話題,展開“友好的文化交流”。路透社說,中國應用軟件變成“中美交往意想不到的雙邊渠道”(an unexpected bilateral channel for U.S.-China exchanges)。
在數字圖景(digital landscape)瞬息萬變的今天,已經有太多“意想不到”成爲生活常態。不管是生來就沉浸在數字環境中的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還是後天習得數字技術的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都擁有或多或少的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s),希望數字隱私(digital privacy)得到保護。我們生前可能是四處遊歷、遠程辦公的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身後會留下數字遺產(digital legacy)待後人審視……數字與現實的界線從未如此模糊,遷徙也從線下擴展到線上。
眼下的數字遷徙會持續多久?是“臨時避難”(temporary refuge)還是“永久定居”(permanent fixture),只有時間會給出答案。隨着數字邊界(digital borders)越發變動不居,社交平臺上的“大遷徙”或許標誌着新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