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收藏家的門檻——“三兩銀”

“三兩銀”,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機制幣收藏圈,很早就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想成爲頂尖收藏大家,就必須擁有“三兩銀”中的每一位,可見,“三兩銀”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那麼,“三兩銀”是哪三位?又是爲什麼有如此殊榮呢?

“三兩銀”其實就是戶部一兩、北洋一兩、上海一兩的合稱,說說這三位的身世,大家就能大概明白爲什麼“三兩銀”這麼厲害了:

戶部一兩:

戶部一兩,全稱:清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幣樣幣,爲日本大阪造幣局制模,北洋銀元局試鑄,未發行,是清代“圓兩之爭”時期的產物,也是中國近代鑄幣史上尺寸最大的機制龍銀,存世極爲罕見,是泉界藏家渴求之“三兩銀”之一(戶部一兩、北洋一兩、上海壹兩),是中國機制銀幣頂級大綱目性大名譽品,可遇而不可求。

歷史背景: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奏準設立造幣廠,命名“北洋鑄造銀元總局”,並於當年12月15日正式開鑄。隨後,銀元總局按照袁世凱指示,開始籌備一兩銀幣的生產,並委託日本正金銀行代辦模具。北洋銀元局依照日方建議建議製作了坯餅,經袁世凱批准後試製了約六七千枚,但並未發行。被泉界習稱爲“戶部一兩”的系列樣幣,計有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及五分五種面額。籌劃之際,朝野上下均對其寄予厚望,可惜清政府仍在“圓兩”之間舉棋不定,故未能修成正果。以現在發現的實物來看,戶部一兩樣幣的絕大多數應被回爐改制,因而存世量極少。

戶部一兩作爲中國近代鑄幣史上尺寸最大的機制龍銀,又分爲“人”兩與“入”兩二版。“人”兩版又依龍面火珠上是否有凹點,細分爲有點、無點二式,以有點者更爲稀少。所見火珠上的單或雙凹點,可能是造幣廠的鑄幣暗記,用於識別廠造批次,故鑄額甚少。

北洋一兩:

北洋一兩全稱:光緒三十三年北洋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幣樣幣,度支部造幣津廠試鑄,是清代“圓兩之爭”時期最後一種兩制銀幣,因幣制尚無定論,最終並未發行,傳世僅有少量樣幣,與戶部一兩、上海壹兩共同被老一輩藏家謔稱爲“三兩銀”,得以庋藏方可晉階高端藏家行列。

歷史背景: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北洋庫平一兩”,是清代“圓兩之爭”中最後一種兩制銀幣。此幣的設計與戶部一兩相同,正面除將“戶部”二字改成“北洋”外,其餘未變;背面則變更了發行年份,並將廠別英文“HU POO”改爲“PEI YANG”,二者尺寸亦相同。當時,戶部籌設的造幣總廠已開工,且在先前試造了丙午“中字壹兩”等銀幣,由此推測,此樣幣應是後更名爲“度支部造幣天津造幣廠”的原北洋銀元局所制。

民國河北省公署(原北洋銀元局)

北洋一兩隻有一種面額,可分爲兩種不同版別:一種背面龍珠火焰下有三個極細微的小點排成直線,亦或是三個非常明顯的凸點排成弧形,俗稱三點版,另一種則是龍珠無點版。

上海一兩:

上海一兩,香港造幣廠試鑄,以龍圖外圈芒線區分爲無射線、有射線二種版式,均未發行,每種版式皆存世寥寥,由於上呈樣幣最後選定爲有射線版,所以無射線版試鑄較之更少,存世稀若星鳳,列中國近代機制銀幣十大名珍。

上海一兩樣幣在1954年出版的耿愛德(E.Kann)著《中國幣圖說匯考》中編號911a,耿氏給出的定價爲3000美元,超過“廣東壽字壹兩”樣幣的2000美元以及“四川楷書版七錢二分”樣幣的1500美元。

歷史背景:

早期中國沒有自己的銀元,外來通貨充斥,對華輸出銀元成了列強的重要收入。十九世紀中期起,墨西哥鷹洋雖逐漸取代西班牙本洋,成爲中國內地流通最廣的銀元,但尚未完全站穩腳跟,覬覦此市場大餅的英國自然也想趁勢分一杯羹。香港在《南京條約》後割讓給英國,1841年開埠以來並沒有專用貨幣,一直沿用中國內陸流通的各式貨幣,其中也包括鷹洋等外國銀元。

1859年港督羅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上任後,爲推廣香港貿易及取代來源不穩定的鷹洋,積極爭取在香港發行貨幣。經覈准在1864年制定《設立造幣廠條例》,並向英國伯明翰市的瓦特工廠(J. Watt & Co.)購置機器,1866年5月7日,香港造幣廠正式開張。香港造幣廠規劃之初,原本是想以該廠製造的銀元,佔地利之便來取代墨西哥銀元,但港府錯估情勢,民衆傾向於使用熟悉的本洋與鷹洋,新制的香港銀元含銀與其相當,民衆接受度卻不高,要貼水才能使用,故港元沒有銷路。這座耗資四十五萬元建造的造幣廠營運後恰逢景氣低迷,月收入只有一萬元。

港督羅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

當新任港督麥當奴(Sir Richard MacDonnell)瞭解到這座造幣廠的規模遠超出其自身需求之時,就想要把產品賣到中國,就近擴展市場以消弭虧損。1866年8月20日及11月23日,麥當奴兩次去函英國駐北京公使阿禮國(Sir Rutherford Alcock),經向總理衙門的恭親王請求要爲中國製造錢幣,被清廷回絕,但中國海關同意香港銀元可以在中國內陸比照西班牙銀元作繳納稅款之用。

近代香港一景

惟實際使用數量太少於事無補,港督因而認爲,只有壟斷市場才能謀取最大利益。他覺得中國人習慣採用銀兩制,因此,港廠將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頭像的香港銀元加重後,背面改爲“紋銀壹兩”,以配合中國人用銀計重的習慣,但送呈後仍然沒有被清政府認可。1867年香港造幣廠再次修改設計,爲了更易被中國政府接受,正面採用象徵中國帝王的龍紋圖案,並請英國皇家造幣廠雕刻師史特(Mr. Sherd)擔綱鏤模。當時上海是重要新興港埠,港督誤以爲採用上海平法有助銷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兩”。成色可能是錯認上海通用的規元含銀九八,故將規格定在含銀98.2%,其重量則採用相當於漕平一兩的566格令(合36.67克)。在考慮平衡對等的原則下,背面鐫英王徽中心之盾徽圖案,此套樣幣泉界稱之爲“上海壹兩”。同年5月11日,十一枚樣幣被送至北京,然而當時清廷對以機器製造銀幣的任何提案都缺乏興趣,上海壹兩樣幣未被採納。

港督隨即在1868年2月的會議中決定4月25日關廠,最後整廠賣給日本,成立了大阪造幣局。錢幣界最早對上海壹兩銀幣進行考證而有具體研究結果的是中國機制銅幣大師伍德華(A. M. Tracey Woodward),他在1922年開始關注此幣,至1937年發表研究心得,前後耗時近十五年,期間除了訪問香港造幣廠的老僱員外,還親赴北京英使館並委託友人多次至倫敦公共檔案室查閱檔案。其結論是:“上海壹兩”(Shanghai One Tael)是誤寫,應該是“壹上海兩”(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詞是指稱量單位而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兩”,並非只在上海行用。伍德華將結論發表在1937年8月上海出版的英文《中國雜誌》(The China Journal)月刊,不知何故,滬上泉界似無所悉。所謂上海工部局委託該廠製作準備在租界使用之說,純屬誤解。上海壹兩系列銀幣共有三種,壹兩分有射線及無射線二式,二錢只有一式。無射線版及二錢未獲採用,有射線版作爲上呈呈樣,當時曾小量生產,但隨即被下令銷燬。無論何種版式,均極爲珍貴罕見。

——“上海壹兩”

“三兩銀”的概念其實也是借用著名貴州諺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貴州多山,沒有平原做支撐,氣候獨特,加之雨水多,長期貧窮落實,於是舊時大家就用幽默的方式調侃“脫貧致富”的標準——“三兩銀”,即如果擁有三兩銀子就算是富庶之家。

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兩銀”就憑藉其高知名度、高珍惜度、高審美性成爲了高端機制幣收藏家的晉級門檻,至今依舊受用,“三兩銀”也成爲了中國機制銀幣不可或缺的風向標和試金石,是中國錢幣文化燦爛絢麗的瑰寶。

“三兩銀”近年成交價一覽:

戶部一兩 20年誠軒秋拍PCGS SP64RMB3,335,000

戶部一兩22年誠軒春拍 PCGS SP63+ RMB23,000,000

戶部一兩23年阿城哥春拍 PCGS SP62 RMB13,340,000

北洋一兩(三點)17年誠軒秋拍PCGS SP58+ RMB920,000

北洋一兩(三點)19年誠軒秋拍PCGS MS62 RMB1,897,500

北洋一兩(三點)23年誠軒春拍完全未流通 RMB6,900,000

上海一兩(無射線)20年誠軒春拍PCGSSP64 RMB5,175,000

上海一兩(無射線)23年泓盛春拍 PCGS PR63+ RMB12,765,000

上海一兩(有射線)20年誠軒春拍 PCGSSP65 RMB4。887,500

上海一兩(有射線) 21年泓盛春拍PCGS SP62 RMB8,7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