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常見邦克列酸中毒案現蹤臺灣 專家指和1文化有關

去年發生的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6名死者死因爲「邦克列酸中毒」,是員工未冰存粿條、且多次混裝新、舊粿條釀重大食安事件,專家指出,過往常發生在東南亞的事件,反映了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和新住民、移工帶來又酸又辣的菜系,彼此飲食交流有關,對於這類事件的防範,還是要建立好的食安概念,併成爲餐飲文化。

寶林茶室A13店食物中毒案,臺北地檢署調查共有33人食用「馳名炒粿條、寶林滑蛋河」食物中毒,其中6人不幸死亡,經相驗解剖查出死因爲「邦克列酸中毒」,有毒食品爲粿條,並查出邦克列酸毒素產生環境爲「悶熱潮溼,且溫度升溫後降溫」, 粿條外包裝保存方式爲,「常溫保存(開封后請立即冷藏保存)」,在常溫運送未開封粿條不會受污染,寶林員工未冰存粿條、且多次混裝新、舊粿條釀重大食安事件。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表示,微生物的生長取決於溫度、溼度與時間等,如果缺乏良好的冷藏環境、高溫又潮溼,就容易腐敗,以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來說,過去最常見於玉米發酵料理,但在臺灣原本的飲食文化,並沒有這樣的料理方式,這次可能就是符合了某個菌種的腐敗條件。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案件,過去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廖啓成指出,這個事件反映了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早期相對清淡的飲食,後來開始出現川菜、浙江菜、廣東料理等,1980年代麥當勞帶進速食文化,發現餐飲業也可以做品管,後來開始有較多的東南亞外籍配偶與移工,大量又酸又辣的口味跟食材開始出現在臺灣。

廖啓成說,飲食文化、烹調方式不同,有些食材到了臺灣會發展出不同的料理方式,長期下來有些隱藏的食品安全會被過濾掉,未來如果要避免再發生這類食安事件,建立好的食安文化是很重要的,要把正確的食安概念變成習慣,例如餐飲業操作人員戴口罩,餐飲業的烹飪人員,要用煮給家人的方式煮給餐廳的客人。

寶林茶室A13店廚房粿條常溫放置。記者蕭雅娟/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