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兒汁兒冰兒激兒凌兒,現在甜品界已經發展成這樣了嗎?

那叫一個地道地地道道~

每個城市都有些當地人欲罷不能,反覆推薦,但能創飛大部分外地遊客的特色美食,就像貴州的折耳根,新疆的酸奶疙瘩,杭州的西湖醋魚......

左圖:小紅書@爽爽爽妹子

右圖:小紅書@愛拉羊

不過難吃這種小事並不能阻擋當代年輕人對於特色美 食的熱情,能做出折耳根奶茶、螺螄粉雪糕的小天才 們總能想到一些出其不意卻意外合理的神奇搭配,而最近的“受害者”,輪到了老北京豆汁。

今年五月,尹三豆汁推出了豆汁口味 冰激凌,在狂卷顏值的甜品界依靠自身那抹獨特的灰綠殺出了一條血路,頭插小旗背靠焦圈,一句“我在北京等你”躋身旅行時尚單品行列,空降各大熱搜榜單,實現真正的有效迴歸!

小紅書@南瓜瑞瑞pumkin

最 重要的是,冰激凌的口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豆汁的“餿味”,淡淡的奶香混合着豆子發酵後的酸,冰冰涼涼,入口即化。一口驚豔兩口上頭,炫完一個冰激凌,已經可以自信的買上兩碗豆汁感慨一句,那叫一個地道!

小紅書@靈婧衚衕

除了 豆汁 外,他家的冰激凌還有豌豆黃和二八醬口味,都是老北京傳統的小吃風味。豌豆黃作爲每個北京孩子小時候下館子必點的小甜點,細膩偏甜的口味簡直就和冰激凌天生一對;二八醬口味有點像是涮羊肉裡的麻將碟,撒上花生碎就是注入了靈魂,口感層次超級豐富!

夏日的北京總是格外炎熱喧囂,陽光穿梭過衚衕之間,樹影搖曳在紅牆之上。這個季節來玩的話,一定要 記得來一個老北京豆汁冰激凌,用這座城市經久不衰百年之久的獨特味道解解暑。

豆汁,老北京特色飲品,營養豐盛,味道獨特。最早起源於明朝,清朝時便已經風靡全城,乾隆皇帝 ,慈禧太后都是它的忠實粉絲。近代作家汪曾祺更是爲它提筆潑墨,留下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的唯粉 發言。

雖無意拉踩,但諸如此類文壇巨匠的好評絕對對豆汁升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豆汁已經和北京這座城市 緊緊地捆綁 在了一起,成爲遊客的打卡清單前三項。其人氣之高,使得豌豆黃,炸醬麪等其餘京圈流量都黯然失色。

當然,從這碗泛着隱隱青綠的灰色粘稠液體,以及數不清的黑粉發言中不難看出豆汁的“好”,多少有點僅粉絲可見。

小紅書@陳不陳啊

酸澀的口感,獨特的餘韻,愛它者稱其醇香清口,恨不得無時無刻與它“貼貼”;恨他者形容他爲老爺爺的胳肢窩,只需一口就立刻下頭,轉頭給它蓋上幾百層黑貼。有關於豆汁,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愛,一種恨,不存在中立地帶。

被遊客扔掉的豆汁 小紅書@京城黛爺

北京大爺的囤貨 小紅書@努力不內耗

當然,也有一類粉絲——以北京年輕人居多——在豆汁多年老粉(長輩)的薰陶下勉強尚能接受它的獨特,卻實在談不上熱愛。不過秉承着安利的名頭,欣賞懵懂路人淺嘗即可觸發的痛苦面具和返祖嚎叫,已經成爲他們每每接待朋友時的必備樂子。正如大張偉老師曾說過的:老北京豆汁還沒消失,就是因爲好奇它有多難喝的人太多了。

不過出道三百多年始終 個性十足,滋味不改的豆汁面對這一轉型,一改往日“令人作嘔”的調性,開始走酸酸甜甜的奶油小生路線後,輿論卻褒貶不一。

人們總說,想要了解一座城,要先了解它的美食。這些傳統的食物所展現的遠不止口味這麼簡單,它們更多代表着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民風氣節。就像捧着一碗營養豐富的,味道刺鼻的豆汁時,你所處的這 片土地,便不再是繁華的北京,而是那個即使戰亂紛飛,窮困潦倒,卻依舊樸實喧鬧的北平城。

食物承載着歷史,品嚐過一道美食,何嘗不是品味一座城市。不過是有的味道實在有點難以下嚥,但無所謂,年輕人會想法子讓這些“老東西”鮮活生動起來。

貴州折耳根系列

是的,曾經出圈過的折耳根奶茶,現在已經發展成爲了系列。

咖啡、蛋糕、冰激凌,人們對於折耳根的開發不足百分之一。即使有些黑粉表示“吃折耳根像在生嚼一條熱帶魚”,但貴州的街邊小攤上,這道傳統美食也絕對不會缺席。 (雖然有時候也不太傳統)

折耳根美式 小紅書@喜七七

折耳根冰激凌 小紅書@石原裡瀟瀟瀟

折耳根千層 小紅書@木梓

山西老陳醋美式

適當的酸度能夠使得美式的口感更加豐富,清爽的口感可以完美平衡咖啡的厚重。由此可知,山西老陳醋和冰美式很配。

做不到像山西人那樣一壺醋就一個包子,但是狂炫四杯老陳醋美式一品生活的酸澀,應該沒有人能夠拒絕吧!

小紅書@栗子蛋糕不加辣

儘管大多數古今結合的“黑暗料理”都只是噱頭,但這何嘗不代表着當代年輕人對這些地域特徵極其明顯的獨特美食的態度,就算無法接受,也願意認可並探究它們的魅力,讓這些陳舊的,侷限的“美味”跟上時代的變遷,在媒體與流量的託舉下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這是獨屬於這一代年輕人的包容,看起來總是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癲”東西,細想卻又能品出幾分道理——有時創新的真正目的,是傳承。

編輯:蘭昕雨

撰文:Toria

排版:小奕

設計:姜黑勒久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小紅書、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