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工程?中國空間站耗資8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卻要1000億美元
隨着我國的神舟十六號飛船成功對接天宮空間站,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就連火箭大鱷馬斯克也不禁發文感嘆:中國航天技術真的強。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此之前,作爲老牌報業的《紐約時報》竟然公開宣稱:
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造價只要80億美元,而美國的國際空間站造價要1000億美元,所以天宮空間站是豆腐渣工程。
此言一出,輿論大譁,要知道《紐約時報》在世界上可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那麼《紐約時報》說的是真的嗎?中國天宮空間站造價更低,真的就是豆腐渣工程?
國際空間站爲何要花費如此巨大?
要弄清楚《紐約時報》所說的事是事實還是詆譭,我們只要從中美兩國的空間站建造的對比上就可以找出答案。
首先,從歷史上來說,美國的國際空間站比中國的空間站歷史更加悠久。早在1984年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就提出了“自由”航天計劃。
里根準備在太空建造一個規模宏大的空間站。
但是當時美國的經濟剛剛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還處於低谷恢復期,建造空間站投資巨大,政府一時間拿不出這筆錢來。
具有科學前瞻性的里根知道,空間站必須要建造。
但是沒錢該怎麼辦呢?思來想去,這個演員總統最後想到了現在時興的衆籌。
他決定以美國先進的航天技術爲基礎,向各國發出建立國際空間站的要求。
美國出技術又出大部分錢,其他國家只要出小部分錢,到時候這些國家就可以再將自己的宇航員送上空間站,這對於當時一些不能憑一己之力建造空間站,又想往太空發展的國家來說,可謂是好事一件。
但是關於衆籌,大家還是處於觀望狀態,畢竟美國不講道理不是一次兩次,萬一給了錢,後面不讓上天可怎麼辦?
所以,這個計劃直到里根卸任也沒有正式啓動。
一直到了1993年,美國拉了一位年輕朋友俄羅斯入夥,並宣佈合併了兩個國家的空間站,這樣國際空間站項目才最終落地。
大家一看,既然俄羅斯也參加了,以後美國反悔也有人帶着一起掰手腕,便也紛紛加入。
最後,國際空間站計劃總共吸納了16個國家,其中有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這樣的大國,也有荷蘭、丹麥、比利時這樣的小國家。
中國也想加入,卻遭到了美國的拒絕,這也是我們決定獨立搞空間站的重要原因。
當時美國預計,將會在項目啓動的十年內,建造一座總體積爲423噸,長度達108米,寬88米,可以六名宇航員長期停留的一個巨型國際空間站。
通過換算,這個空間站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當然,造價也不便宜。
最開始,美國的科學家估算,建造這個空間站需要投資500億美元,按照各國的投資比例,美國需要出資276億美元,俄羅斯出資30億美元。
這也意味着,發射任務主要由美俄這兩個擁有先進航天技術的國家來完成。
其他國家則負責把資金缺口補齊,等美俄完成主要發射任務之後,再進行一些輔助性的發射任務。
1998年,國際空間站項目正式上馬,進入第一階段。
俄羅斯率先發射了第一個控制模塊,接着美國也發射了一個控制模塊,並在太空成功的和俄羅斯發射的模塊成功對接。這個過程大約花費了兩年時間。
到了新世紀,美國和俄羅斯通過六年時間,將國際空間站的實驗室和居住艙等基本設施對接,國際空間站的雛形開始形成。
2006年,國際空間站正式進入了第三個重要階段。
歐盟、日本、加拿大這幾個擁有發射能力的國家,開始發射空間站組件,在美俄的基礎上,擴建了空間站。
同時,第三階段已經開始進行了頻繁的宇航員輪換和補給工作,也就是說,此時各國已經開始從空間站中獲得了看得到的好處了。
2011年,國家空間站建造完成,開始正式運營。16個國家開始以合作和成果共享的形式,在空間站上完成一些科學實驗和技術測試。
在這十幾年的建造過程中,國家對空間站的投資由最開始的五百億美元,逐漸增加到了上千億美元。
根據美國和俄羅斯公開的財務數據,僅僅是美國一個國家,就在國際空間站這個項目上花費了1311億美元,俄羅斯則花費了120億美元。
加上其他各國的投資,國際空間站的造價保守估計在1500億美元以上。
爲何國際空間站耗資巨大?
國際空間站耗資巨大的原因中,固然有貨幣貶值的因素,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項目起步階段,美國科學家在預測的時候,寄希望於未來的技術進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可是沒想到,在建造的二十年中,世界空間站建造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階段,發展非常緩慢。
而這個項目又是當時最大的一個空間站項目,沒有人做過,科學家的前瞻性預估自然就有所缺失。
並且,由於是十幾個國家一起建造,各國的標準和程序各不相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同時,這一千五百億美元只是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成本,在建成之後,還要支出高額的運營成本來維護空間站的運轉。
從2011年正式運營之後,空間站每年大概需要投入二十億美元來維護。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成本還在不斷的上升,到了2020年後,國際空間站的運營成本已經到了30億美元。
由於外太空的惡劣環境,運營僅僅十年的空間站,已經開始出現了大面積設備老化的情況。設備的更新又是一大筆錢。
在空間站使用週期滿了之後,空間站也不能說廢棄就廢棄,還要花費大約10億美元來使得空間站脫軌。
從投產到運營的十年時間,國際空間站保守估計已經花費了2000億美元,約等於全球首富馬斯克的身價。
可以說搞航天航空,那不是一般的燒錢,那是融錢。
爲何中美空間站造價懸殊?
其實,中國官方部門從來沒有公佈過有關天宮空間站的造價信息。
那麼中國天宮空間站造價只需要80億美元的說法從何而來呢?
這個說法,主要是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一次採訪的時候提出的。
他當時宣稱,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造價不會超過80億美元,大概是570億人民幣。
因爲天宮空間站還在完善優化階段,很多項目還沒有完全落地,加上一些安全考慮,有關部門沒有公佈詳細的造價數據也是情有可原。
那麼爲何中國會比美國的國際空間站便宜那麼多呢?
這是因爲天宮空間站自2021年建設以來,其設計構想更加偏向輕型化。
天宮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試驗艙組成,總體構造呈T字形,總重量約爲100噸,是美國國際空間站的1/4左右。
在未來,天宮空間站還會繼續擴建,增加一個巡天艙段,其中配備有一個核心艙和兩個試驗艙,屆時整個空間站的總重量將會達到180噸。
外形也會從一個T字型轉換成一個“幹”字型。
不過,即使是最終形態,天宮空間站的體重也只是美國國際空間站的一半左右。
這裡需要注意,雖然天宮空間站比較輕,但是並不意味着其實用性和功能會比美國的國際空間站小。
天宮空間站的體積目前雖然只是國際空間站的四分之一,但是得益於我國在航天航空技術上的突破,它的功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多更實用。
比如天宮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體積比國際空間站小,但是功率不相上下。
同時在天宮試驗艙內,還有16個專用實驗室和7個空間櫃。這些設備可以滿足11個空間學科的實驗需求。在實驗能力的產出上,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中站不分伯仲。
另外,天宮空間站還配備有國際空間站沒有的伴飛望遠鏡,它的視野是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的三百倍,觀測效果好效率高。
在動力方面,天宮空間中站也比國際空間站更加先進和便宜。天宮空間站的動力系統使用的是霍爾電推,既可以避免消耗大量的燃料,又可以提高發動機的運轉速度。而國際空間站使用的是相對沒那麼先進的毒發燃料。每年的成本大概在2.1億美元左右,燃料成本很高。
同時,根據權威資料看,天宮空間站的維護成本每年大概在4.41億美元左右,同年相比,天宮的運營費用只有國際空間站的14%。
我國的天宮空間站雖然在體積上比國際空間站小,但是功能和實用性基本上和國際空間站持平,有一些地方甚至更加出色。
這主要得益於我國航天人員不知疲倦的深耕,使得我國的航天技術突破了世界發展的瓶頸,在天宮空間站上使用了一些太陽能發電、水資源循環、納材料等最新技術。
這些技術突破極大的降低了成本,而且我國是自主研發,不像國際空間站那樣16個國家合作研發,我國可以把錢用在刀刃上,花在實處。
《紐約時報》之所以在造價上大做文章,是看見不得中國在航天技術上的突破。
在未來,隨着國際空間站設備的老化,太空上很可能只剩下天宮這一個空間站。到那個時候,《紐約時報》回想起這段言論,不知道會有什麼滋味。
你覺得我國在未來可以在航天航空領域引領世界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