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債務危機解除,微創醫療如何實現三年業績對賭目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見習記者韓利明 上海報道近日來,國產醫療器械龍頭企業微創醫療(00853.HK)的債務危機備受市場關注。

3月28日晚間,微創醫療發佈2023年業績公告。作爲微創醫療的審計機構,畢馬威在財報中提示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即兩筆即將到期的債務,合計7.43億美元。

4月5日晚,微創醫療再發公告,對上述部分債務做出初步安排。此次伸出“援手”的包括高瓴投資和微創醫療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常兆華。而作爲借款條件,微創醫療承諾2024年全年淨虧損不超過2.75億美元、2025年全年淨虧損不超過5500萬美元,以及在2026年實現不少於9000萬美元的淨利潤。

對於三年業績對賭協議,微創醫療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短期來看,(上述)方案對當前公司面臨的償債壓力是一個立即的緩解;中長期來看,方案中對減虧和盈利均設置了明確的時間表。作爲有約束力和對賭機制的目標,此方案勢必將推動公司朝着降本增效、聚焦主賽道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方向前進。”

“審計師出具帶提示性的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本質上是時間的錯配。”微創醫療方面稱,“由於三月底業績公告時,公司的可轉債再融資雖然有實質性進展,但並未正式簽署落地,因此審計師出於保守謹慎原則,只能基於當時的狀態、在標準審計意見中做出相應的提示。現在,可轉債再融資已經成功落地,短期銀行借款的續借和置換正常可控,經營性現金流也在持續改善,因此董事會及管理層認爲集團沒有持續經營問題。”

急速擴張

爲對標全球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1998年,常兆華在上海成立微創醫療。

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就植入支架的數目而言,2007年至2009年間,微創醫療佔有我國已植入的所有冠狀動脈支架的26.6%、28.7%及28.9%,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2010年,微創醫療登陸資本市場,供應包括心血管器械和其他血管器械以及電生理等在內的18種產品。而目前,微創醫療已佈局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統、骨骼與軟組織修復科技、腦血管與神經調控科學、外科急危重症與機器人等十二大業務集羣。

公開資料顯示,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表示拆分12家公司獨立上市是其戰略之一,目的是讓12個細分賽道(產業集羣)裡,每個板塊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爲旗艦。而旗下50多家子公司將通過入股、併購等形式融入這12家上市公司。

2019年至今,微創醫療已先後分拆了心脈醫療(688016.SH)、微電生理(688351.SH)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心通醫療(02160.HK)、微創機器人(02252.HK)、微創腦科學(02172.HK)在港交所上市。此外,微創心律管理曾在2023年5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綜合各上市子公司披露的年報數據,2023年內,微電生理、心脈醫療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達568.85萬元和4.92億元,分別同比上漲85.17%和37.98%。同期,微創腦科學實現淨盈利1.35億元,較上年實現扭虧爲盈。但同時,心通醫療和微創機器人仍稅前虧損4.64億元和10.24億元。

目前,外界對微創醫療多元佈局步伐過快質疑較多。微創醫療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公司拆分業務上市是根據公司既定戰略推進實施的,對公司相關業務的發展,研發的推進和品牌的提升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而聚焦微創醫療,2023年淨虧損6.5億美元,較2022年淨虧損5.9億美元有所擴大。微創醫療方面解釋,“主要由非現金影響所致,其中絕大多數爲長期資產的計提減值。”

具體來看,報告期內,微創醫療的一次性、非現金虧損共計2.1億美元以上,其中1.69億美元爲計提的資產減值。同時,微創醫療精簡部分項目及崗位,產生一次性及計提離職補償金約2400萬美元。

“公司在商譽方面一直較爲謹慎。按照2023年底的財務報表數據,公司當前商譽在1.5億美元左右,所涉及的業務此前收購成本也較低,我們認爲公司再有進一步的大額商譽減值的風險較低。”微創醫療方面表示。

細分板塊情況如何?

近年來,隨着醫用耗材集採深入推進,醫療器械企業普遍面臨大考,微創醫療也在此列。

2019年,心血管介入業務還是微創醫療第一大業務,全年收入2.65億美元,增長35.5%,佔總收入33.4%。受到國家集採帶來渠道庫存價格補貼的影響,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業務在2020年收入下降44.6%至1.45億美元,成爲骨科、心律管理之後的第三大業務。

2021年1月1日,冠脈支架國家集採落地,中選支架均價從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其中微創醫療有兩款產品入圍。受此影響,2021年,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業務收入下降10.8%至139.5百萬美元。

此外,微創醫療的骨科業務也受到帶量採購的明顯影響。2021年,主要受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導致相關訂單減少的影響,微創醫療的骨科業務在國內市場取得收入22.4百萬美元,下降31.7%。

“集採政策已經不斷完善越發成熟,總體來看,對公司鍛鍊內功,做好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對於我們的新產品而言,集採也提供了一個快速大量進入市場的機會。”微創醫療方面表示,“我們當前提供的關於骨科和心血管介入方面的2024年收入增速預計在10%到20%之間,這一指引已經考慮了相關政策的影響。”

2023年內,微創醫療實現營業收入9.51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其中,骨科醫療器械業務、心血管介入業務分別實現收入2.37億美元、1.47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7.3%、16.2%。此外,伴隨着核心產品商業化加速,手術機器人業務收入也實現258%的增長。

隨着我國醫療器械領域國產升級在部分細分領域逐步完成,出海也成爲本土醫療器械企業的必經之路。2023年,微創醫療出海業務實現收入5700萬美元,提升54%。分板塊看,報告期內,心血管介入業務、心臟瓣膜業務、大動脈及外周介入業務和神經介入業務的海外收入分別增長71%、59%、51%和45%。

微創醫療方面表示,“未來集團出海平臺將繼續賦能子公司市場推廣,通過高效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推進各板塊海外業務擴面下沉。中長期來看,伴隨全球化運營戰略不斷深入,預計出海業務的複合增長率將維持高速增長。”

但多線同時出擊無疑也給微創醫療帶來了較大的資金壓力,尤其是有部分業務仍處於投入期,研發成本較高但造血能力有限。近三年來,微創醫療研發成本分別高達2.98億美元、4.2億美元、3.79億美元,佔營收比例均超38%,且一度高達近50%。

對此,微創醫療方面表示,“在2023年之前,當時國產醫療器械的空白點較大,市場前景較好,公司對各塊業務主要持鼓勵快速發展的態度,研發投入也較大。2023年開始,公司對戰略已經進行了調整。一方面在研發部分更注重聚焦核心項目,在對各項目的研發前景、市場前景等進行綜合評估後,制定了研發投入的新策略。”

目標在明年接近盈虧平衡

現下懸在微創醫療頭上的是兩筆即將到期的債務。包括須在2024年6月到期贖回的4.48億美元可換股債券,以及須在2024年到期償還的短期銀行借款2.95億美元。

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微創醫療可用資金儲備約12.4億美元,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0.2億美元,以及定期存款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12.6億美元略有下降。

目前,6月到期的4.48億美元可換股債券已有解決方案。4月5日晚,微創醫療宣佈獲得1.5億美元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公司與原貸款人簽訂協議,年利率5.75%,有望增加不超過5000萬美元。預計所得款項淨額約1.45億至1.95億美元,將用於償還債務、支付費用及一般企業用途。”此外,微創醫療正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獲得超3億美元信貸支持。

高瓴投資及常兆華作爲此次大額融資的對手方,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時,也約定了微創醫療三年內轉虧爲盈的約束性目標。

“這其實也是對此前市場對公司管理層的顧慮的迴應,即能否真正下定決心瞄準減虧盈利而採取行動。同時,此次的貸款人中也有創始人,因此也體現了創始人的決心。”微創醫療方面補充,“公司從戰略上已進行調整。同時,公司對其他涉及資產的整合或者剝離也持開放態度,但目前暫無具體計劃可以披露。”

投資界人士在談及高瓴此次出手時認爲,作爲原貸款人管理及控制方,高瓴選擇在此關鍵時刻爲微創醫療注資,也是對後者創新實力、產品管線、市場地位以及戰略規劃的有力背書。

2023年財報中,微創醫療明確表示了公司未來戰略調整的方向,即重視財務報表的健康度和現金流的充裕性。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微創醫療方面稱將計劃通過聚焦核心業務、提高收入和降低研發費用等相關費用率,以期在未來幾年保持每年20%以上收入增長,並在2025年接近盈虧平衡。

事實上,微創醫療在2023年已推進多項控費舉措,包括通過採取積極的成本控制措施,優先考慮及重點關注核心項目,研發費用同比下降9.6%,集團組織架構也得到有效精簡,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8.5%。

談及下一步的經營策略,微創醫療方面表示,未來,公司將以財務報表的健康作爲第一要務,瘦身聚焦業務、合理控費,這裡強調銷售費用仍是不控的,持續提升集團盈利能力,致力於在後續報告期內持續減虧並逐步實現盈虧平衡。

留給微創醫療的時間並不多,其是否能夠在約定時間內扭轉局面,尚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