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 吳東亮海闊天空
折騰長達16年,臺新金控總算要對「無緣的情人」彰化銀行說再見了。對臺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來說,有壯志未酬的遺憾,也難免會有時不我與的不平,但想通了,退了這一步,臺新金也等於重獲新生,未必是壞事。
時間倒回16年前,吳東亮滿懷要積極擴張臺新銀行的雄心壯志,溢價標下彰銀,但顯然劇本跟他想的不一樣。後來就是,臺新金遲遲無法合併彰銀,反而如鯁在喉,隨着時空環境完全不同,成爲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站在財政部、金管會的立場,哪管你當年是怎樣標下彰銀,有多大的救命之恩,眼前的彰銀確實不認恩人,亟欲甩開臺新。於是乎遲不放手的臺新金,就成爲「公敵」,別說並彰銀完全不可能,甚至還要你吐出來。
對吳東亮來說,除了帳面損失,有太多的怨氣不足爲外人道,但無法否認的是,彰銀案已經成爲沉重的包袱。如臺新金2013年欲合併紐約人壽,就因爲彰銀案被駁回,直至今日才得以抱回保德信人壽歸,已是8年之後。
對臺新金也好,對吳東亮也罷,8年就等同於原地踏步,錯失許多擴張機會,更只能眼睜睜看着很多同業超車,一籌莫展。但彰銀案終究是要解決,沒有太多虛耗的空間,且吳東亮不拍這個板,也沒人能夠代他決定。
解鈴還需繫鈴人,這決定很痛,但長痛絕對不如短痛,有了壽險的臺新金,正式成爲擁有三引擎的「全功能金控」,更重要的是,不管以後要並銀行、並證券,或並人壽,也少了彰銀案的變數,不再處處受制於它。
嚴格說起來,臺新金並不是「拿彰銀換保德信」,而是「拿彰銀換到未來」,摘掉頭上的緊箍咒,對外資法人、大小股東、員工,還有上百萬臺新金的客戶,都是好事一樁,也讓吳東亮的金融霸業,得以持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