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青年用跑步軌跡和北京城互動

羅凡彬跑步軌跡 羅凡彬參加比賽獲得的獎牌 掃碼看視頻

羅凡彬的中文名字是他的中國朋友給他起的,“凡”既是踏實平凡,又是超越非凡;“彬”則是彬彬有禮的意思,“我越瞭解中國,越覺得這個名字很適合我。”8月初,羅凡彬沒有在廣渠門的家中觀看巴黎奧運會的比賽,而是出門參加了在北京香山舉行的22公里山徑越野比賽。最終,他以2小時1分23秒的成績獲得了第六名。在中國15年,羅凡彬參與了各種大衆體育賽事,包括馬拉松、越野跑和斯巴達勇士賽等。

從法國米盧斯到中國北京

學漢語像“開盲盒”一樣神奇

羅凡彬,1982年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大區的米盧斯。完成法國高考(lebac)之後,羅凡彬決定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最後一年,出於對亞洲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嚮往,羅凡彬選擇來北京繼續深造。

出發前,羅凡彬對中國的認知僅限於電視紀錄片以及《丁丁歷險記》之《藍蓮花》中的描述。初到中國時,羅凡彬對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生活在北京,羅凡彬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語言。他形容學習漢語的過程“就像跑馬拉松”,需要極大的毅力和策略。

爲此,他發明了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隨身攜帶小本記錄不會的漢字,然後查字典找釋義;在電腦的免費軟件上下載抽認卡輔助記憶單詞;他還經常主動找身邊的中國人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

常年運動讓羅凡彬特別在意飲食,所以他最開始學會的漢語很多都與飲食相關。

初到北京時,他去一家餐館想要點一份牛肉飯,看到服務員微笑着向他點頭示意,他以爲自己成功了,結果沒想到上來的是一份牛肉麪。“有牛肉就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我說對了一半。”羅凡彬笑稱,自己學語言的體驗和“開盲盒”一樣神奇。

隨着時間的推移,羅凡彬逐漸適應並深愛上了在北京的生活。課餘之時,他喜歡探索北京的歷史遺蹟:從故宮的莊嚴、天壇的寧靜到頤和園的秀美,每一處都讓他深深着迷。

他喜歡在小衚衕漫步,感受歷史的厚重。羅凡彬熱情地分享他用腳丈量北京的體驗,“我感覺遊覽過程中我所踏過的每一步,都回響着古人的腳步聲,我所站立的地磚之下,或許曾留有昔日帝王的足跡,這讓我覺得奇妙又榮幸。”

碩士即將畢業之時,羅凡彬覺得自己還沒有完全體驗北京的魅力,還有深深的不捨,便決定尋找機會延長在中國的居留。於是,他開始積極參加招聘會,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工作,從而開啓在北京長達15年的生活。

從語言學習者到運維工程師

見證中國雲計算技術發展

羅凡彬外表看起來很符合他的中文名字——文質彬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運動迷。他的生活中,除了充滿對運動的熱情,還有許多從運動中總結出的“運動賽事哲學”。

“人生就像越野賽,面對障礙,人會瞻前顧後不敢挑戰自己,就會始終沒有進步的動力,這個時候應該先報名一場比賽,推自己一把。”

他說的,是比賽,是工作,也是他學習漢語的經歷。在學習過程中,羅凡彬逐漸領悟到了語言學習背後的深遠意義,這不僅成了他生活的轉折點,更爲他鋪就了一條廣闊的機遇之路。

他在中國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線上外語學習平臺做運維工程師,這一行他一直做到今天。

“語言學習之於我,遠非單純地掌握技能,它還是我開啓新世界大門的鑰匙,重塑了我的人生軌跡。”羅凡彬感慨,“掌握多門語言,讓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視野,我對這個行業充滿熱愛,並渴望能長期貢獻自己的力量,即便我的具體工作並非直接聚焦於語言教學本身。”

從初入行至今,15年來,羅凡彬始終以技術默默支持着無數語言學習者,也包括他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羅凡彬將這項工作比喻爲守護居民樓自來水供應系統的關鍵角色。

在他看來,保障系統的流暢運行,就如同確保每一滴水都能按需送達,既要密切關注流量的均衡與水壓的穩定,又需具備前瞻性思維,對潛在的緊急情況做出精準預測並迅速響應。

隨着平臺發展迅速、規模擴張,運維工程師的責任越來越大。“面對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工作環境與高強度的職業挑戰,我的壓力也很大。”羅凡彬感慨,隨着中國互聯網行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他的工作也“離硬件越來越遠了”。

曾經數據中心與機房是他進行運維工作的“主工地”。那時,他頻繁穿梭於公司和位於酒仙橋的數據中心與機房之間,親手安裝與維護服務器。

隨着中國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那段與硬件親密接觸的時光已成過往。

羅凡彬見證了中國雲計算技術的進步,昔日硬件的“枷鎖”被逐漸打破,城市中的數據中心開始轉型爲更加高效、智能的雲服務平臺,數據要素市場成了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現在,我們主要通過代碼來控制硬件,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我們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偏重硬件操作的工程師逐漸向偏重計算機語言的程序員靠攏。”羅凡彬說。

2013年,也是羅凡彬自學漢語的第4年,他以超出合格線85分的成績,一次性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四級,2015年又一次性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五級。

如今,他已經能“玩轉”中文社交平臺,發帖記錄每一次參加比賽的感受,還能在評論區遊刃有餘地和跑友們互動。

今年7月初,他在朋友圈“曬”出了他在軟件上堅持打卡學習1550天的截圖。除了中文課程外,他還在軟件上學習西班牙語、日語、俄語等。

從挑戰自我到見證發展

用腳步描摹北京的角角落落

語言學習和運維工作是羅凡彬生活裡的雙重“賽道”,而他腳下那條真正的賽道,是從法國延伸到中國,從少年時代延續至今的運動賽道。熱愛運動的他,跑過很多城市座標,見證着他每一次挑戰自我的“再嘗試”。

“我從初中就開始跑步,但來到中國後停滯過幾年。”2017年,中國斯巴達勇士賽事的興起,喚起了羅凡彬對跑步的興趣,於是他在中國開啓了自己的奔跑之旅。

斯巴達勇士賽是一項風靡全球的系列障礙賽,參賽者需要面對各種障礙,如爬繩、翻牆、穿越迷宮、扛沙袋等,有些障礙需要合作跨越,考驗參賽者的身體素質、意志力和與團隊的合作能力。

“第一次參加,我就上癮了!”羅凡彬說,“北京沒有的比賽,我會想辦法到別的地區參加。”他還曾利用到美國出差的機會,順便參加了一場當地的斯巴達勇士賽。

除了癡迷參加此類比賽,羅凡彬也是馬拉松與越野跑的狂熱愛好者。

跑步穿梭於北京城大街小巷的日子裡,他有機會發現這座城市體育文化蓬勃發展的諸多細節。

“我備賽馬拉松的習慣是每週末跑30公里,北京的二環路長33公里,非常適合訓練。”羅凡彬用獨屬於跑者的方式丈量北京。

和很多北京馬拉松跑者一樣,羅凡彬也喜歡定期繞着北京的二環跑步。他發現,除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外,北京對於公共運動空間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現在護城河邊修建了近13公里的塑膠跑道,對我們這些馬拉松愛好者太友好了。”

除了繞着二環跑圈,跑者們還能怎麼和北京城“互動”?提起這個話題,羅凡彬趕忙掏出手機,輕觸屏幕,過往數年間他穿梭於北京大街小巷的跑步軌跡逐一浮現,描摹着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提到自己跑過的線路,羅凡彬如數家珍。比如,今年元旦,羅凡彬利用跑步路線在手機地圖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2024;春節,他又跑步穿梭北京城,最終“繪”出了一隻兔子;七夕當天,他還刻意跑了一個13.14公里的路程,以“一生一世”來契合七夕主題。“總之,每個活動都很有趣。”羅凡彬說道。

除了手機地圖上跑出來的一個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圖文,羅凡彬手機裡還保存着許許多多在中國跑步時拍下的照片和視頻。

他從手機相冊裡又翻出一段在北京香山越野跑時拍下的視頻。視頻中,天色昏暗,但羅凡彬的聲音卻異常興奮,隨着鏡頭的緩緩轉動,一部亮着燈的自動販賣機出現在視線裡,他歡呼道:“ThisiswhyIloveChina”(這就是我愛中國的原因)。

原來,爲了準備8月份的山徑越野比賽,羅凡彬提前一週去香山做夜跑準備。但7月份的北京還是桑拿天,羅凡彬遇到了備水不足的問題,困頓之際,他在山上發現了一部正常工作中的自動販賣機。

“如果放在過去,設備不完善,山路夜跑遇到缺水問題是很麻煩的。”羅凡彬覺得,山路上自動販賣機的普及,也是這座城市體育文化蓬勃發展的一個例證,它能幫助跑步者們在跑步過程中更放鬆、更能純粹地享受跑步的樂趣。

隨着全民體育熱度攀升,賽事服務也越發完善,“中國的斯巴達勇士賽中最讓我感嘆的就是比賽過程中的拍照服務。”羅凡彬在比賽中的特寫照片自信又充滿活力,揮灑的汗珠都一清二楚。

“這是免費的,都是實時上傳的,而且還可以直接通過面部識別或號碼識別挑選自己的照片,省時省力質量還高,從這些方面來說,中國的斯巴達勇士賽發展已經在世界上是很高的水平了。”

在斯巴達勇士賽的世界裡,有些獎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比如三色獎牌需要參賽者參加三個里程和障礙難度不同的比賽,才能拼湊成一塊完整的榮耀。

爲了這塊完整的獎牌,羅凡彬會飛到不同的城市參加比賽,這樣的經歷對他而言,早已成爲常事。對於羅凡彬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獎牌收集過程,更是他探索未知、挑戰自我的旅程。

羅凡彬一直用的微信頭像是一張拍攝於雲南哈巴山山頂的照片。那天,他參加了一個當地的越野跑賽事,他是第一批到達山頂的跑者中的一員,得以親眼見證哈巴山山頂日出的輝煌與壯麗。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艱辛與努力都化作無盡的感慨與喜悅。在山頂,他回望來時的路,思緒萬千:“如果我沒有離開我的國家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努力訓練,那這張照片就不可能存在。”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羅凡彬的故事也成爲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生動例證。他用他的腳步丈量着中國的大地,也見證着中國互聯網行業與體育事業的發展與輝煌。

文/本報記者張知依實習生孟伊娜林樂澄劉程

統籌/林豔張彬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