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海淘”爆火,見證中國製造魅力
原標題:“反向海淘”爆火,見證中國製造魅力
“海淘”一詞最早出現於近20年前,指的是中國消費者跨境購買各種海外的商品。時過境遷,隨着中國製造的不斷創新和日益強大,跨境購物開始呈現“東風西漸”“反向海淘”之勢。日前,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新業態的全年進出口總額達2.63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了1萬億元。而根據此前披露,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2.38萬億元,其中進口額5483億元,同比增長3.9%;出口額1.83萬億元,增長19.6%,約佔總體比重的四分之三。2024年僅前三季度跨境電商出口規模就已達1.48萬億元,同比增長15.2%。可見,跨境電商出口的比較優勢日漸增強,“反向海淘”已成爲我國跨境電商產業的支柱。
“海淘”穩步增長的同時,“反向海淘”正成爲新時尚。在歐美市場,國產智能家居產品憑藉高性價比與豐富的功能備受青睞;在東南亞,中國時尚服裝靠設計新穎、款式多樣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反向海淘”的大潮正推動中國產品深入全球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反向海淘”的蓬勃發展有多方面原因,但其首要也是最核心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創新與強大。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中國製造業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以及設計水平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高新技術含量持續上升。小到手機殼,中到手機、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大到汽車和重型裝備,中國產品在世界舞臺上的品牌效應正在打響。此外,得益於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企業在生產規模、產業協同等方面較爲成熟,從設計到量產的週期很短,造就了中國產品豐富多樣、質優價廉等優勢。
藉着互聯網的東風,跨境電商平臺崛起爲“反向海淘”搭建了橋樑。今日的“海淘”相比20年前,無論是便捷性、豐富度還是安全性,都有顯著的提升。從亞馬遜到速賣通、Temu,各大跨境電商平臺都在不斷完善自身的界面設計、物流渠道、支付安全等核心價值,有效降低了購物風險與成本。與此同時,各類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也極大提升了中國產品在海外的知名度。外國消費者們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的各種推薦與分享,找到自己心儀的中國產品。
雖然近年來海外各國的通脹壓力是不少外國消費者青睞中國商品、加入“反向海淘”大軍的原因之一,但相比價格,帶有中國特色的商品有效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是“反向海淘”用戶忠誠度越來越高的關鍵。如竹、麻製成的窗簾銷往中東、歐美,帶有生肖、青花瓷元素的紙杯紙盤走紅澳大利亞,還有貴州苗繡的箱包、少數民族玩具等,這些具有創新性、獨具“中國風”文化特色的商品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當然,在繁榮之外,跨境電商出口也面臨一些新難題和新挑戰。隨着跨境電商出口行業的內部競爭加劇,低價“內卷”問題越發突出。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在影響跨境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在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逆流下,跨境電商渠道的重要依託——進口貨物“小額豁免”政策在一些國家已經收緊。而一些海外企業也開始學習中國電商的經驗,短期內圍繞爭奪消費者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這都是中國跨境出口商家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長遠來看,海外消費需求龐大的事實沒有變,“反向海淘”依舊具備持續旺盛的條件,跨境電商仍處於發展黃金期。中國電商應繼續積極佈局,抓住創新機遇,積累引發從量變到質變的勢能。
“反向海淘”持續升溫證明了中國產品提質創新之路的正確性。要進一步抓住外國消費者,中國企業首先應進一步加大在研發和設計等方面的投入,通過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使中國製造在國際產業鏈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其次,“反向海淘”的繁榮離不開對物流、支付及運營服務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強化。因此,未來的跨境電商平臺需要持續優化跨境電商生態,探索海外倉建設等新物流模式,加強國際支付合作,不斷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
再次,在鞏固歐美等傳統市場外,跨境電商要積極擴展新的潛力市場,如人口規模龐大的印度、富裕的海灣國家、中產快速崛起的尼日利亞等。語言和營銷本土化是在這些地區深入推進電商發展的阻礙,疊加合規等複雜問題,拓展新市場還有很長路要走。
最後,“反向海淘”的大發展,始終依託於公平有利的國際環境,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與協調。進出口流程和手續的持續簡化有助於提升貿易效率,也能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未來,隨着加強物流建設、強化知識產權監管、促進創新等方面政策的出臺與落地,跨境電商及上下游企業的信心會不斷增強,市場也會更有活力。有理由相信,“反向海淘”今日的繁榮纔剛開了個頭,未來中國跨境電商新業態必將繼續乘風破浪,成爲全球電商創新的風向標。
(作者:崔傳剛,財經評論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