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回到8年前,到底發生了啥?

昨天路過家門口的房產中介,被掛牌價嚇了一跳:價格已經回到8年前。

中介小哥說,現在只有總價低的房子賣得還不錯:「大家都想少背點債,價格高的沒人買。」

還記得前幾年流行過一句話,叫「一鯨落,萬物生」。大意是房價如果低了,普通人會更願意在其他事情上花錢,也能促進結婚率、生育率。

如今房價是降了,可想象中的消費火熱,卻並沒有發生。

今天,咱們從債務的角度來聊一聊,讓你更清楚身邊的經濟現象,是怎麼發生的。

01 加槓桿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做過一個科普視頻(《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描述了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B站鏈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C411s7y5/

說到底,經濟就是無數交易的總和,每次交易中,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你的支出越多,別人的收入就越多。

支出又有兩種形式:一種直接用貨幣結賬;另一種是靠信用,也就是借錢買單。

比如買房,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拿出上百萬,銀行就同意買房人首付款用貨幣支出、貸款用信用支出,未來慢慢還款。

目前,信用貸款佔據經濟的絕對主導,拿咱們國家來說,7月M2規模達到300萬億,沒有信貸(M0)的經濟只有11萬億。

這種向未來借錢,增加負債的行爲,也被稱作「加槓桿」。加槓桿的好處,是當下的購買力變強了。

拿過去盛行的地產經濟來說——

我們借了未來二三十年的收入買房,這些帶着槓桿的買房款,成了開發商的當前收入;

開發商樂觀判斷,房地產的好日子還長着,於是他們借了未來五年、十年的收入去拍地;

拍地的錢(土地出讓金),就成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

地方政府拿着這些錢搞基建,搞民生(補貼公交、地鐵、水電),招商引資,認爲只要不斷地投資和建設,城市就會擴張,地價就會上漲,可以賺更多。

槓桿的層層疊加,帶來了鉅額的購買力,驅動着經濟增長。

02 去槓桿

繁榮時期,儘管債務一直增加,但收入也以相近的速度增加,從而抵消了債務。

拿20年前來說,我們家的房價大約是60萬,那會兒家裡的收入一年也就6萬,不吃不喝要10年才能買下。

不過,隨着整體的經濟在增長,父母的工資也慢慢變多,每年漲個20%、30%,大約過了5年,就把貸款(約40萬)還清了。

我們只是買了套房自己住,但父母有不少同事,大着膽子借錢買了幾套房,儘管負債很重,但房價一直漲,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有錢,信心也足。

不過,這種情況顯然無法永久持續下去,等到債務的增長達到極限,增速快過收入,一切開始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