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已定!地方“兩會”熱議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 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按下 “加速鍵”
財聯社1月22日訊(記者 徐昊)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新能源汽車產業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低空經濟成爲地方“兩會”熱詞。在政策扶持、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多重驅動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按下 “加速鍵”。
據財聯社記者初步統計,在31個省份的2025政府工作報告中,過半省份明確提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近10個省份提及了低空經濟。其中,有7個省份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產量、產值及充電樁建設目標。
產業集羣化融合發展
從產業端看,多個省份圍繞本省重點車企開展工作,在進一步夯實產業優勢的同時,擴大產業鏈集羣效應。
2024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着力點,實現了質的飛躍。據統計,2024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廣東省提出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同時,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肇慶寧德時代二階段工程等產業項目的建設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與廣東省類似,河南省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工作報告中做了重點提及。作爲行業龍頭,比亞迪於2021年入駐鄭州航空港區,迅速開展了新能源乘用車和核心零部件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多個項目。不僅是比亞迪,河南省內還有17家整車生產企業、600餘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產業集羣效應日益顯現。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支持比亞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業擴量提質,力爭整車產量200萬輛、新能源汽車140萬輛。
重慶市則圍繞長安、賽力斯等集羣生態,提出健全零部件供應鏈體系,推動“重慶造”整車上量換新、揚帆出海,加快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力爭汽車產量達到2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在2024年95.3萬輛的基礎上提升至130萬輛。
作爲汽車產業“重鎮”的天津市提出,要服務一汽豐田、一汽大衆、長城汽車加快適銷新車型供給,重點推動汽車配套產業轉型升級,積極融入國內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車頭部企業、新勢力企業的配套供應鏈。
北京市、河北省和吉林省同樣強調了汽車產業集羣化發展的重要性。北京市提出,在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程,聚焦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謀劃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羣;河北省強調,要聯合京津推進“六鏈五羣”建設,優化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佈局,做大做強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吉林省則提出,要促進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集羣化融合發展。
明確“車路雲”戰略方向
當前產業和市場追求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單車智能面臨着諸多挑戰,需要網聯式、協同式智能技術應對,而“車路雲一體化”則提供了全局性和協調性的解決方案。在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深入探索的過程中,“車路雲一體化”成爲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制高點。
從2024年年初五部門發佈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通知,到7月首批20座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公佈,這一萬億級產業項目從封閉測試快速切換至先導應用階段。在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車路雲一體化”一詞再度被多次提及。
吉林省提出,將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轉型,支持奧迪一汽新能源車型批量投產上市,加快“車路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應用場景;海南省提出,規模部署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廣東省提出,要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先優勢,加強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建設。
與此同時,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提案和議案中,爲“車路雲一體化”的發展建言獻策。湖北省人大代表、嵐圖汽車首席技術官汪俊君表示,“‘車路雲一體化’發展提速,但仍存在提升空間:一是車企參與度待提高。車企更關注單車智能,參與“車路雲一體化”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存在“碎片化”現象,難以支撐全域高階自動駕駛的落地、規模化應用。三是平臺體系待健全,路端、車端和第三方平臺的標準化管理還有困難。”
汪俊君建議,應發揮政府規劃引導等作用,推進智能化路側設施建設;在省內孵化和支持“車路雲一體化”公司,構建上游通信芯片和通訊模組、中游設備與終端以及下游平臺與運營的一體化產業鏈,與湖北成熟的產業鏈聯動發展。
“進一步加強頂層規劃,推進數據互聯互通;充分發揮鏈主作用,構建產業融合生態體系;探索更多閉環商業模式,進一步提升重慶辨識度。”針對重慶市“車路雲一體化”的發展,重慶市政協委員、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總經理褚文博呼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