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產品遭哄搶 信託遭遇“資產荒”
非標信託產品遭哄搶,小型信託產品需預約……2021年伊始,信託行業遭遇“資產荒”。新金融記者從多位信託業人士處瞭解到,目前非標信託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這樣的產品一發布便很快賣完。
非標信託產品到底有多火?一位投資者表示,有錢也買不到產品,因爲信託經理手裡也沒有額度了。有投資者稱,100萬元起步的小額客戶基本都買不到非標信託產品了。還有網友直言,想買到產品得在機構留下300萬資金。
是什麼把非標信託產品推向神壇的?物以稀爲貴。據瞭解,目前信託公司發佈的項目相對有所減少。一位信託公司銷售經理表示,項目減少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疫情影響了一些項目的盡職調查,另外,曾經信託產品的“大頭兒”房地產信託產品被停售,商業和企業信託產品可能要等到2月和3月纔有配額。
過去的融資信託業務主要包括工商企業信託,房地產信託和政府信託,這類信託有幾大明顯特徵,高回報,高認可度和高購買率。但2020年5月,銀保監會出臺《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對集合信託投向非標進行了50%的比例限制。監管的高壓政策,導致各家信託公司都制定了減少融資類規模的任務,有的公司的非標融資類業務甚至已經徹底停擺。
事實上,自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以來,信託產品向淨值化、標準化轉型已成確定之勢。根據監管要求,信託公司繼續“去渠道”。2020年初,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進一步明確了信託公司減少渠道和爲信託業務融資的目標要求。2020年6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於信託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堅持“去通道”的目標不變,繼續減少信託渠道業務。自從該法規提出減少信託業務的融資規模以來,優質資產的稀缺已成爲信託行業的常態。在監管要求減少融資信託規模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託和政府信託產品已大大減少。
從數據上看,2020年金融類信託成立市場規模8823.34億元,成立規模佔比位列第一位,但投資者的哄搶目前仍侷限於非標產品,對於信託中配置股票、債券等標品信託的接受度相對較低。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的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信託基金的融資規模減少了4966.43億元,嚴格的監管進一步縮小了信託公司的資產選擇範圍。要做的事越來越少,而變得更好和更精緻已成爲必須。業內人士認爲,信託行業正處於行業的重大轉型時期,後續“非標資產緊缺”的現象將持續。有行業研究人士直言:“今年企業的經營績效壓力依然較大,加之部分企業高槓杆運行,信用風險壓力仍較大,導致優質資產規模進一步縮減。同時信託公司仍在主動壓降融資類信託規模,造成了優質非標產品供不應求,而這種情況還將持續。不僅是信託公司,這是許多資產管理機構都將面臨的問題。”
記者在對多家信託公司採訪時瞭解到,業內普遍認爲標準產品業務的平穩轉型對信託公司至關重要。但關於改造標準產品,信託公司還有些許的擔心。首先,一直以來,信託機構更加擅長做非標化的貸款融資業務;另外,一旦涉及改造標準產品,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二級市場和債券市場。標品信託的風險是二級市場的投資風險,對能力要求也較高。標準化、淨值化的轉型要求意味着信託業正式進入了“大資管”領域,與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同臺競技,而信託的投研團隊相較券商、基金等來說並不高。多家信託公司表示正在探索這種類型的業務,但由於投資者向來對標準信託產品的接受度較低,要打開標準產品的市場,還需要進行投資者教育。
優質資產稀缺疊加監管趨嚴,讓發展標品業務成爲信託公司的當務之急。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表示,在政策推動下,居民資產配置向標準化金融資產轉移的趨勢已不可阻擋,信託公司必將積極把握資本市場大發展及居民資產配置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力推進向標品業務的轉型。
新金融記者 寧廣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