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馬、哈薩克 都是可能競爭者
臺北市長柯文哲昨表示將申辦2030年亞運,按亞奧會規章規定,要在7年前,即2023年決定。中華奧會秘書長沈依婷表示,國際奧會已有要求,2020年起的賽事須做重大改革,將申辦制改協商邀請制。基本上,2022年杭州、2026年名古屋都循這種模式產生,已無固定申辦程序。
沈依婷說,以往會先透過評選小組,選出有意辦亞運城市,再以中華奧會爲窗口,按亞奧會公佈的申辦程序進行。如今改協商邀請制,與亞奧會私下的協調、溝通更重要,如臺北或其他城市有意願,奧會一定全力協助。
有資深體壇人員認爲,改協商邀請制後,亞奧會考量重點之一可能是地區輪替,不會連幾屆都在某區域舉辦。而杭州、名古屋都在東亞,對臺北爭取2030年亞運較不利。目前傳出東南亞的菲律賓想爭取,馬來西亞與中亞哈薩克也有意願。
臺灣最早於1990年北京亞運期間,由臺北市出馬申辦1998年亞運,因未獲大陸支持輸給曼谷。1995年輪高雄市出馬,爭辦2002年亞運,輸韓國釜山。後來臺北市再出馬,但因主辦2017世大運,改由新北市申辦2023年亞運,不料因比賽時間提前一年且更改申辦時程,最終杭州中選。
體壇人士說,過去亞運受重視,各國多由首都爭辦,再傾全力興建場館。但亞運規模比奧運大,開銷甚巨,且只是亞洲各國角逐,競技水準未必世界一流,未必能吸引大量觀光客,經濟效益遠不如奧運。
越南河內原本主辦2019年亞運,但考慮財力不足而放棄,改印尼雅加達接手。印尼辦完亞運後表示要爭辦2032年奧運,可見能否獲國人肯定,須視國情而定。
辦過亞運的國家多改由首都以外城市出馬,如日本是東京、廣島、名古屋,大陸是北京、廣州、杭州,韓國是首爾、釜山、仁川。僅泰國曼谷上世紀四度主辦,本世紀已改其他城市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