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三冠王發生人數逾大腸癌 併發腦轉移新治療納健保
2021年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爲癌症發生人數首位,3月1日起,健保正式將抗血管新生藥物,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給予給付。本報資料照片
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萬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爲第一位,爲國人頭號健康殺手;除發生人數增加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爲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期別有關,依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爲手術者僅佔4成,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手術,急需新治療選擇。
肺癌依細胞型態分爲小細胞與非小細胞肺癌,在臺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成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爲大宗。
陳育民表示,肺腺癌爲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
治療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首先面臨的難關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血腦屏障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
王金洲分析,針對此情形,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爲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血管持續正常化,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
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廖唯昱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以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
113年3月1日起,健保正式給付抗血管新生藥物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條件的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約三週,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藥費。
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牀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羣,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羣通過給付。
廖唯昱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