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總結道出豐年“密碼”
新華社南京1月16日電 題:“分紅”總結道出豐年“密碼”
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開完一年一度的“分紅”總結會,李鳳春一年的工作纔算畫上句號。
土地流轉分紅20.85萬元、村集體新增收益分紅21.8萬元、尊老金髮放26.95萬元……當着全村7名村民小組代表的面,作爲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高作鎮季墩村黨總支書記,李鳳春的“分紅”總結簡單明瞭,只用了兩頁A4紙的內容,不到10分鐘就介紹完村集體過去一年的收支情況: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60多萬元,各項“分紅”支出75.42萬元,剩餘由村集體留存,用於將來其他開支。
總結會結束後,李鳳春向記者介紹,村集體每年依靠流轉出去1600多畝土地,會獲得一筆相對穩定的租金收入。“手中餘糧”越積越多,年底“分紅”因而成了一項“規定動作”。
家庭聯產承包時,一些村集體會預留一部分土地作爲機動地,但很少有千畝規模。季墩村村集體可流轉的土地從何而來?細聽李鳳春的“分紅”總結,會發現有一個高頻關鍵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揭示出村集體擁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密碼”。
季墩村戶籍人口2112人,常住人口只有150多人,大多數村民已不種田,有的早已進城入鎮買房定居,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村民手中的承包地分散破碎,而農房多爲平房,或是閒置,或是破敗。“一些平房居住環境差,有的甚至還是危房。”李鳳春說。
2022年,季墩村所在的高作鎮成功申報爲自然資源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鄉鎮,以此爲契機,高作鎮黨委政府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結合當地農房改善計劃,因地制宜開展農用地整治和建設用地復墾,破除田埂、平整田地,盤活閒置農房、廢棄溝塘,有效破解了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佈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等問題。
“坑坑窪窪的低產田,經過整治後成爲高產田,廢棄溝塘等閒置分散的土地資源化零爲整、合併同類項,土地滲溢面積十分可觀。”高作鎮黨委書記智中華說,全鎮共有6.4萬畝耕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後,增加近8000畝耕地,季墩村流轉出去的1600多畝土地主要來源於此。
種了大半輩子糧食的季墩村村民張東成,是這項改革試點的見證者和獲益者。以前,他只能流轉種植40多畝的小田,如今能承包到一整塊580多畝的大田。3年前,他們一家五口還居住在低矮的平房裡,如今已喬遷至獨門獨院的小洋樓。
在張東成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他流轉租種的地塊,看到這塊大田平整地向遠方延伸,兩條橫平豎直的水泥機耕路相交在田間,水渠、水閘等高標準農田設施一應俱全,很難想象這塊田地曾經農房林立、溝渠縱橫。
“土地平整後,現在種田不累,大型農機能下田,稻麥輪作搶收搶種,只需要四五天時間。”張東成說,規模化種田讓種糧大戶的收入更加有保障,目前年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村民們搬遷到新型農村社區後,不但居住環境乾淨衛生,還靠近集鎮、縣城,老人看病、小孩上學更方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