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懷集這3箇中國傳統村落,你去過幾個?

「點擊懷集領域網,知懷集大小事」

原標題:廣東肇慶9大最美中國傳統村落,嶺南山水古樸風光

廣東,肇慶。

秦建縣制,隋唐爲端州,宋重和元年易名肇慶府,意爲"開始吉慶"。這裡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嶺南山水典型代表區域。

一起來看肇慶列入第1、2、3批中國傳統村落的9大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村

肇慶市端州區的白石村,自古以來就是端硯的主要產地,能工巧匠輩出,稱爲端硯之鄉。唐武德年間建村,白石村民世代以硯爲耕,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廣東肇慶出產的端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被列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如今白石村建成了中國端硯文化村,目前涵括了“中國端硯展覽館”、“中國硯文化博物館”和一體化文旅商圈。

2 封開縣羅董鎮楊池古村

美麗的楊池古村,被稱作嶺南第一村。走進村子的中心,有池塘名爲楊柳池,相傳這口池塘爲村中始祖葉翰彪所挖。葉翰彪爲明朝官員,爲避難從京城逃到這裡,見此地形似一隻寶鴨,是一處風水寶地,便決定在此定居。他親自開挖了這口池塘,並在塘邊植楊柳,池中種金蓮,取“寶鴨下蓮塘”之意。最後,楊柳池塘就成了楊池的村名。

如今,葉氏族人已經在此繁衍生息了十五代。清光緒年間,族人中得舉人者頗多,他們衣錦還鄉後,便開始大興土木,建房造屋,構築祠堂,終成現在的規模。村中的葉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堪稱楊池村中古民居的代表,無論是木雕、灰塑和壁畫,都算得上是嶺南建築中的精品。

葉氏族人對於讀書十分重視,古村中建有晉公書室、均祿書室、鋤經書室、景公書室等四大書屋,其中景公和鋤經書室至今仍保存完好。特別是景公書室,還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民國中期時封川縣府還曾搬到此處辦公。

村中還有錢莊和銀庫。其中,銀庫是清時葉晉唐創辦的,他是當時楊池村的首富,在鬱南縣都城鎮、長崗街、梧州城均有大商鋪,在楊池村附近有良田2000多畝。同時,他本人也十分樂善好施,每逢災年就開倉賑濟,還因此得到慈禧太后賜予的壽帳。

3 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

大屋村是肇慶廣寧縣北市鎮扶溪社區區內的一個自然村,毗鄰清遠南衝、陽山楊梅,始建於1788年,已有217年的歷史。

大屋村因十幾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客家大屋被評爲全國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村中有10多座磚石結構的清代客家古宅,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村裡有百年的五連果、古榕樹。

這些客家建築大都由殿、廂房、天井、套房、廣場、池塘等組成,建築內部的樑、柱、檐、楣等或飾以木雕、陶塑等圖案,造工之精巧,無不使人讚歎。從設計到建築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尤其以“仁善裡”客家大屋最爲壯觀,集古文化和古建築之精華。

4 懷集縣鳳崗鎮孔洞村

在懷集東部鳳崗鎮的崇山峻嶺中, 有一個以“文武世家”之稱而聞名的小山村—孔洞村。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全村由兩個小盆地構成, 一山隔開,一溪相連,分成上寨、下寨。孔洞村是一個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於一體的特色古村落。

人文景觀有國選堂、裕後樓、成氏宗祠、觀音閣、孔鄉書院等,還有文武舉人的牌匾和習武使用的石墩、石屐、石挑擔、石磨以及清朝皇帝詔書石刻等歷史文物。其中孔鄉書院是現存的絕無僅有的村級清朝書院,裕後樓是集宗堂、民居、碉樓於一體的風格獨特的腳樓。

村寨佈局講究人與自然和諧。所有建築物順着山坡而造,依山傍水,刻意追求建築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所有建築儘量往山邊靠,前面留有大片田地,以有足夠的採陽和視線空間,給人居環境有開闊的空間感。

5 懷集縣大崗鎮扶溪村

扶溪村位於廣東省懷集縣大崗鎮南3千米,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最早在扶溪村一帶居住的是古百越的一支,“扶溪”一名就古百越人的村名。現居住在扶溪村的石姓人家是明代以後遷入,石氏先祖原居甘肅武威郡,後隨軍遷福建定居,明洪武末年由福建汀州遷居至此,石氏族人爲紀念發源地,所遷之處均以“武威堂”爲堂號。因而居扶溪村後建祖屋都以“武威綿世澤,萬石振家聲”古楹聯爲正堂堂聯。

古村落的武威堂是明清時期的“兵營式”大型民居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佔地6000多平方米。武威堂整體呈正方形佈局。主體建築由五間堂屋構成,中軸線正對白鶴山與皇帝嶺兩山峰連線,主堂屋沿中軸線而建,兩旁分別爲四間次堂屋,左右兩邊分別由八套廂房相輔。室內室外,畫棟雕樑,設計精美。

扶溪村武威堂是粵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莊園。整體建築呈“三格四形”特點。三格爲風水格、仕官格、文武格;呼應天地人和、文風武威。“四形”爲堂中堂、巷中巷、門中門、屋中屋;建築環環相扣,處處相通。

村莊還有完整的防禦系統,由帶有瞭望孔、射擊孔的碉樓、城門、炮樓、石壘圍牆等組成。

6 懷集縣中洲鎮鄧屋村

肇慶市懷集縣中洲鎮鄧屋村,建成於清代,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鄧屋村的寨門樓體現着明清嶺南民居建築風格,同時有幾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如鄧氏祠堂和四間有着300多年曆史的廳屋。

其中中洲鄧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代咸豐7年(1857年),坐落在寨中央,是有着輝煌歷史的古建築。

鄧儻故居聞名遐邇,又叫“八角樓”,始建於民國三十六年,曾是一座顯赫的莊園式建築,修建者鄧讜是名噪一時的國民黨中將。這個莊園式故居佔地約1000平方米,四周被4米多高的圍牆包圍。莊園內建有一幢兩層高的樓房,由於它的屋脊上有八個角,所以稱爲八角樓。

7 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村

官圩鎮金林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有着水鄉特色,小橋流水,景色優美。

這裡保留着於明代興建的金林古城,古城東面寬,南北狹。走進這裡,可以感受當地濃郁深厚的古老文化。

古城有四大特點,一是城門多,如積善門、長壽門、上林門、太里門等。二是古宅多,如談家大屋、孔家巷、慶宴宮、郎官第、進士第等。三是古祠堂多,如清軒祠、應業祠、麗先祠、鬆巖祠等等。四是古街店鋪特色,如均興雜貨,永盛木行、振興酒坊、保平安藥房等等。

這裡還被稱爲“中國詩歌小鎮”,農閒之餘,這裡的村民熱愛作詩,編有《金林有詩》詩歌集。

8 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

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這裡擁有粵西最大、保存最爲完好的古祠堂羣。

該村始建於明朝嘉靖年代,成村於清中前期,現存約300座古老民居,形成一個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羣。村民大多姓陳,他們同有一位名爲陳文慶的祖先。

古蓬村保存至今完好的有16座明清時期的祠堂,其中5座修建於明末時期,11座分別修建於清初至清末。如伯甫陳公祠、秀枝陳公祠、文慶陳公祠、鉉望陳公祠等等均聞名遐邇。村裡還有雕樑畫棟的“鑊耳屋”50多座和紅磚古大屋150間。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龍獅和各種獸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整個古蓬村坐北向南,建在坡度較小的坡地上,建築物較爲齊整,縱巷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頭鋪就,是名符其實的“石頭巷”。在古建築羣中,有15間火磚祠堂和一間四層高的青磚瓦木結構的太平樓,其它多爲民居。

9 德慶縣悅城鎮羅洪村

德慶縣悅城鎮羅洪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羅洪村是一個古村落,村中有古民居、古祠堂和古老的歷史文化,整個村莊1000多人都姓莫,是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後裔。

該村現存許多傳統廣府民居、祠堂等傳統建築。其中莫氏大宗祠最爲著名,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中堂石柱礎保留着明晚期的建築特徵,中、後堂樑架有明顯的清中早期建築特徵。莫氏大宗祠內保存一塊完好的碑石, 記述嶺南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的第十五代裔孫莫毓芳到羅洪設館授徒,遂安家落戶之事。

另外村裡現存北顧書室和羅山書室。北顧書室建於清晚期,石門額陰刻“北顧書室”, 羅山書室建於民國時期,兩座書室佈局總體完整,有嶺南建築風格。

▍來源:古村計

▍合作客服:19902346966

▍免責聲明:本文由懷集領域網發佈,由於部分內容無法覈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邦得君微信:huaijinet88,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敬請諒解,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