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歐洲300億元投資擱淺?動力電池企業出海“危”與“機”

本報記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報道

“蜂巢能源1—10月海外客戶電池共出貨106877套,合計出貨5.24GWh。1—10月海外出貨佔比28.77%。”11月1日,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在其個人社交平臺上如是寫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就在楊紅新對外公佈公司海外出貨量的前一個禮拜,蜂巢能源因暫停投建其在德國的兩大電池工廠,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根據公開報道稱,蜂巢能源上述德國兩個電池工廠的投資成本高達300億元。記者向企業求證,但未獲得相關回復。

而後在10月28日,蜂巢能源方面對外表示,由於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未能達到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預期,公司決定從2025年1月31日起,終止其下屬兩家歐洲公司的商業運營。

蜂巢能源在歐洲市場的境遇或是當下國內電池廠商進軍歐洲市場的一個縮影。近些年來,伴隨着國內新能源汽車加速駛向歐洲市場,國內電池廠商也在歐洲市場加速進行產能佈局。

但國內電池廠商征戰歐洲市場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仍面臨諸多的挑戰,比如此前歐盟公示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規定,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此外,還要記錄電池的製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

對於上述法規會給動力電池企業出海帶來哪些影響,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於清教告訴記者,短期內,銷往歐盟的產品要符合碳足跡、電池護照、電池回收等方面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必然會帶來成本的上升;長遠來看,這也將催生行業新一輪深度洗牌。

蜂巢能源歐洲工廠“折戟”

公開資料顯示,蜂巢能源成立於2018年,總部位於常州市金壇區,專注於電芯、模組、電池包及大型儲能、單元儲能、中型儲能、家儲、便攜等全序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記者注意到,作爲動力電池行業的後起之秀,蜂巢能源的發展速度並不慢,市場份額逐步提升。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排名中位列第七,其裝車總量爲9.97GWh,市場佔比爲2.90%,同比增長1.17%。

與其他動力電池廠商一樣,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蜂巢能源也將海外市場作爲重點方向。2019年7月,蜂巢能源宣佈斥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設24GWh大型動力電池工廠。

而後在2019年度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蜂巢能源公開發布了名爲“SVOLT's Engagement in Europe”的歐洲市場計劃。根據該計劃,在此前宣佈的在歐洲建設24GWh電芯生產工廠的基礎上,蜂巢能源還有意向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並規劃建設4萬噸規模的正極材料工廠。

彼時,楊紅新對外表示:“歐洲市場是我們重要的目標市場,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非常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研發中心,蜂巢能源希望能與歐洲業界同仁一起,通過在當地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共同投資建設工廠等多種方式,開展集材料研發、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在內的全產業鏈合作。”2020年11月,蜂巢能源正式選定德國薩爾州建設電池工廠。

2022年9月9日,蜂巢能源在德國勃蘭登堡州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將在該州的勞赫哈默(Lauchhammer)地區建設面向歐洲市場的電芯工廠,這是蜂巢能源在薩爾州霍伊斯韋勒(Heusweiler)建設pack工廠之後規劃建設的第二家海外工廠,也是第一家電芯工廠。

根據蜂巢能源彼時的規劃,未來蜂巢能源在勞赫哈默生產的電池將在位於薩爾州霍伊斯韋勒的Pack工廠進行加工並搭載整車,從而使兩個基地產生協同效應。勞赫哈默的區位優勢也有助於蜂巢能源及時服務於當前的客戶項目,並更快地實現其在歐洲的擴展產能目標。

公開報道稱,蜂巢能源暫停投建的上述兩座工廠的投資成本高達300億元。根據蜂巢能源IPO首輪問詢函,2020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36億元、44.74億元和99.70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爲-7.01億元、-11.54億元及-22.56億元。

根據招股書,蜂巢能源擬募資150億元,但在2023年12月該公司撤回了科創板IPO申請。對於一家處於虧損,且未能成功上市的企業來說,解決300億元的投資成本並非易事。

對於公司是否有計劃在未來重新啓動上市進程,或者考慮其他融資渠道來支持業務發展,記者也在給蜂巢能源相關負責人的問題中提及,但截至記者發稿,同樣未能獲得企業的回覆。

歐洲市場“危與機”並存

出海是國內汽車產業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如果單從出口版圖來看,中國汽車已經在逐步往發達國家拓展。很多車企都將現代汽車發源地的歐洲市場,作爲企業征戰海外市場的首站。

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共同發佈的《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戰略研究報告(2024年)》指出,截止到2024年6月,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公佈的海外總投資金額達到5648億元,其中歐洲是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主要出海目的地,佔比達到37%,其次爲東南亞地區,而美國受地緣政治影響,投資額佔比僅10%,其他地區中,如摩洛哥在產業基礎和政策利好下,或爲“借道出海”提供選擇,受到中國企業青睞。

於清教稱:“歐洲是全球汽車市場的‘高地’,也是新能源汽車重要的增量市場之一,但在鋰電池產業鏈上,歐洲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有市場需求就會催生供應鏈企業的佈局,在進入海外知名品牌供應鏈以及未來巨大增量市場的吸引下,歐洲成爲熱門出海目的地。但進軍歐洲等海外市場,除了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關稅壁壘高、運力緊張等挑戰之外,還可能面對用工與用能成本、本地化供應鏈、專利糾紛、企業文化與人才管理等挑戰。”

“電池企業出海很大程度是配套海外整車的本土化建廠要求。歐洲實現2035年禁燃令面臨較大挑戰,他們需要足夠規模的平價電動車、穩定且持續的供應鏈、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等,而電池是降低車價、實現電車規模化的最關鍵部分,但由於歐洲本土電池廠尚不具備大規模量產能力,且無法滿足主機廠多元化的技術需求,這就給國內電池企業提供了相當體量的配套機遇。”德勤中國理事會成員、企業技術與績效事業羣總裁周令坤向記者分析道。

歐洲市場也存在諸多風險。周令坤告訴記者,歐洲傳統上對消費者權利、可持續發展、勞動保護等方面高度重視,監管標準嚴格,同時監管機構也緊跟產業轉型加強對諸如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新興領域的立法和監管,所有對歐出口或投資的中國企業需要重視合規,以避免監管陷阱和損害品牌聲譽,且提前適應歐盟標準,通常也能滿足其他地區的監管要求。

新電池法規帶去諸多挑戰

《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也帶來不少挑戰。億緯鋰能ESG雙碳總經理肖忠湘告訴記者,《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的出臺確實給鋰電產業出海合規、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裡面,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在於這是‘史上最嚴’的‘全鏈條’管理提升,機遇在於讓鋰電池全生命週期都有規可依、有跡可循,這必將有助於鋰電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將有助於鋰電產業向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對於上述法規,周令坤也告訴記者,法規核心舉措包括對電動汽車電池的強制性碳足跡聲明和標籤,對電池供應鏈企業展開盡職調查,回收報廢電池和電池材料並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這給電池企業帶去更高的研發、運營、合規等成本,提升其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和難度,並對出海的中國電池企業在供應鏈的透明度和管理方面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例如,企業需要建立產品的碳足跡數據庫,但目前由於電池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盤查和核算的能力不一,且缺乏可靠的計算方法,碳足跡的核算還存在國內和國際標準互認等問題,對電池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和認定提出挑戰。其次,電池作爲鏈主企業除確保自身生產運營過程碳排放達標之外,還必須對上下游供應鏈開展盡職調查,確保其在ESG等方面合規。”

如何應對上述法規帶來的挑戰?肖忠湘表示,在碳足跡方面,億緯鋰能按照動力電池、儲能電池、輕型交通電池分類應對碳足跡聲明、分級、閾值等碳合規要求;目前細則暫未確定,已有整體應對方案,具備碳足跡建模、測算與核證等各項基礎。在再生料方面,億緯鋰能已在海外和國內佈局電池回收與材料再生相關合作方和自主產線,分近、中、遠期通過自供、第三方以及OEM價值鏈保供多種方式來實現。而在電池護照方面,億緯鋰能已經啓動電池護照平臺建設相關工作,並加入全球電池聯盟,與客戶正在進行電池護照2.0試點。

於清教也指出,動力電池企業應主動制定科學可行,且適應自身發展的減碳路線圖,與供應鏈合作伙伴一起探尋新的商業合作模式與降低碳足跡的措施,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培養減排專業人才,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效率,建立共享的準確基礎數據庫平臺,實現產品的溯源。

(編輯:石英婧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