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自動駕駛:“聰明車”還有多久開上“智慧路”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熱鬧非凡:如祺出行、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企業加速“駛向”資本市場;百度在武漢推出“蘿蔔快跑”自動駕駛網約車,引發熱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紛紛出臺利好政策,搶佔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高地。

新能源汽車從上半場的電動化進入下半場的智能化,自動駕駛正漸行漸近。對於大規模商業化發展,有專家表示,車路雲一體化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中,未來兩三年能夠在局部實現一定程度的商業閉環。

業內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滲透率將達到40%以上;到2030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成爲市場主流,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

整車自動駕駛元年

近日,在位於北京房山的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基地,上海證券報記者體驗乘坐自動駕駛小巴。車輛啓動後平穩地按照預設路線行駛,安全員通過車內顯示屏監控行駛情況。記者發現,面對紅綠燈識別、行人避讓等複雜路況、突發情況,小巴表現得遊刃有餘。

“這款自動駕駛小巴搭載了馭勢科技獨立開發的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平臺。”馭勢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吳甘沙介紹,通過車身四周的傳感器實時捕捉環境數據,通過高速處理轉化爲精準的駕駛指令,整個行駛過程幾乎完全由車輛自主完成,真正實現了“自動駕駛”的願景。

極越系列車輛則展示了另一種技術路徑——基於全視覺、端到端的“黑核式”自動駕駛。這款汽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激光雷達,卻依然能在任意路段實現自動駕駛。

極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告訴記者,兩種路徑各有優勢:前者的優勢在於它的輔助特性,可以通過簡單測距快速實現輔助駕駛上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算力;後者的感知方式最像人類,迭代速度更快,算法上限更高,信息量更大。

當前,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激光雷達與純視覺爲兩大主流方案:激光雷達依靠精準的三維感知,構建環境模型、識別複雜場景,成爲自動駕駛的關鍵,應用日益廣泛;純視覺路線依賴攝像頭,借深度學習處理圖像,成本低且性能持續提升,競爭力強。

“隨着軟件算法持續優化,以視覺爲主要信息來源的自動駕駛效果會越來越好。而激光雷達作爲重要的輔助信息來源,能爲以視覺爲主的方案提供額外的安全冗餘,這在算法不夠完善的時候尤其重要。”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說。

今年被業內視爲整車自動駕駛元年——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與市場化應用標誌着整個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在各個細分領域都有所佈局,無論是激光雷達還是軟件算法,都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鞏旻表示。

在硬件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尤爲顯著。“國內車企的硬件技術已處於領先地位,更需要在軟件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中泰證券研究所計算機行業聯席首席分析師蘇儀說。

從測試區駛向廣闊應用場景

關鍵技術的加快突破,使得“聰明”的車從科幻電影走進了現實生活場景。在中關村房山園區,記者看到了搭載激光雷達的乘用車、運送貨物的小無人車,還體驗了一把沒有司機的小巴。

關於應用場景,極越軟件副總裁,智能化產品線負責人潘雲鵬表示,除乘用車外,駕駛環境相對簡單的也是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此外,自動駕駛也在礦區等特定環境中得到應用,例如通過無人車來運輸物資,從而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在封閉、限制的場景,自動駕駛車輛的投放意味着人力成本的降低和安全標準的提高。以機場爲例,吳甘沙介紹,一方面,機場對於安全的標準要求很高,高水平自動駕駛有利於機場安全實現自動化管理,同時也降低了員工的工傷概率;另一方面,機場司機的人力成本較高,使用自動駕駛車輛可以爲機場降低這部分用人成本。

展望未來,自動駕駛正從測試區駛向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北京爲例,記者從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獲悉,今年,北京首次開放高鐵站自動駕駛測試,北京南站、豐臺站、朝陽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等五個重點鐵路樞紐客站及大興國際機場、首都國際機場“五站兩場”接駁,是示範區3.0階段打造的重點應用場景。

“討論自動駕駛的普及,需要區分不同的場景。”吳甘沙表示,在機場等限定性場景中,自動駕駛已在一定規模上實現了普及;像蘿蔔快跑這樣的應用,業內則普遍認爲明後年或能實現局部商業閉環,到2030年或能大規模落地。

極越汽車CEO夏一平對乘用車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化較爲樂觀。他表示,今年四季度,幾家真正有能力的品牌能夠做到在全國範圍內落地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依靠數據驅動,到了明年,一旦把數據驅動跑通,自動駕駛能力迭代的速度會更加驚人。

在吳甘沙看來,自動駕駛要想實現應用場景上的大規模落地需要儘快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加快應用場景行業標準的制定;二是吸引到行業內最好的人才;三是找到專業的耐心資本。

產業生態有待進一步完善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王亞飛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生態的健全和政府的推動力度。

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確定了長安、比亞迪、廣汽、上汽、北汽藍谷等9個聯合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將北京、上海、重慶等20個城市(聯合體)列入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從事自動駕駛出租車等商業化試運營。

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自動駕駛的發展。青島開放了121條測試道路;陝西西鹹新區成爲西北首個全域開放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區域;上海正在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在出租汽車領域的應用……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高博麟認爲,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的啓動,標誌着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機構預計,2025年、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分別爲7295億元、2582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爲28.8%。

在新的發展階段,自動駕駛還需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關鍵就是加快相關法律規範和行業標準體系的建設。吳甘沙表示,目前缺乏相對通用、更符合技術和市場要求的標準。

相關標準已經在路上。從《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到《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23版)》,多份文件的發佈,進一步確立了相關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試點前期將依據成熟標準進行方案制定和建設實施,過程中積累實際經驗和相關數據,支撐標準體系完善和相關標準制定,力爭2026年搭建統一共用的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標準體系。

在法律保障方面,已有多個城市在自動駕駛地方立法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自動駕駛發展有望迎來更好的法治環境。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