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之城”裝上“工業引擎” 合肥領跑萬億城市“加速度”

《科創板日報》11月3日訊(記者 餘詩琪)合肥“加速度”又刷出了新記錄。

截至目前,26座萬億城市均已發佈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其中,合肥GDP達到9697.1億元,同比增長5.4%,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高出全國9.4個百分點,領跑萬億城市。

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其增長情況是地區經濟發展的“硬核風向標”。合肥的領跑,是否代表這座以投資京東方爲起點,成功“押注”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的“風投之城”撬動了新一輪發展機會?

“工業引擎”發動

事實上,合肥的“工業引擎”早已開足了馬力。

此前,合肥提出要堅持實施工業立市、製造強市戰略。2023年,合肥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6%,居萬億城市第三;今年前三季度,則進一步躍升至萬億城市首位。

合肥市市長羅雲峰在今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合肥始終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爲主攻方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主動融入全國產業鏈供應鏈佈局,提升產業的“含科量”“含智量”“含綠量”,努力在製造強國中貢獻更多合肥力量。

具體來看,合肥“工業引擎”的強勁動力主要來自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產業。據合肥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前三季度,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均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兩大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6.7%、34.3%,合計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80%。

蘇州博雅達國土資源研究院的蘇北區域市場運營負責人孫沛榕對《科創板日報》分析到,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產業是目前合肥的主鏈型產業,已經構建起從上下游產業鏈到產業基金、人才配套等一系列的完整佈局,整體規模達到了了千億級,在競爭中具備集羣優勢。

他表示,合肥一方面在產業發展中抓住了區位優勢,處於長江中游的交匯帶上,承接到不少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產業、金融的輻射;同時,合肥對於自身的產業基礎、人才儲備有着相當深刻的理解,並沒有止步於配套產業,而是主動開闢出了新賽道。

新能源汽車就是其中的標杆。自2009年成功申報“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試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到2024年提出打造成“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押注”蔚來也成爲了合肥股權財政的經典案例。目前全市集聚了6家整車企業:江淮、比亞迪、蔚來、大衆、長安、安凱,完成了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佈局。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合肥市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去年,全國僅深圳、上海和西安產量達到百萬級,合肥目前已經超越上海、西安,有望問頂全國。

“工業引擎”一旦開啓,勢能是巨大的。根據規劃,合肥力爭到2027年,形成2—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羣營收超7000億元。

不少項目已經在籌備中了。今年3月,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公示了江淮×華爲智選車超級工廠項目。公告顯示,江淮方面將構建DE、X6兩個純電平臺,產品覆蓋轎車/SUV/MPV車型,總計年產能20萬輛;未來5年江淮乘用車年產能50萬輛。

“以投帶引”加速

開足馬力的“工業引擎”背後,是合肥強大的股權財政。

孫沛榕對《科創板日報》表示,合肥政府走在了股權財政的前列,對於主鏈型產業有着明確的規劃,在政府引導資金的構建上,做了大量的專業且高效化的工作,通過“以投帶引”的方式給整個產業打好了基礎。在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光伏等千億級產業的培育過程中,都離不開合肥政府引導資金的助力。

2022年,合肥市政府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政府母基金,聚焦優質投資機構、央企、產業鏈龍頭企業及科創孵化載體等。與此同時,合肥市還着力打造建投集團、產投集團、興泰控股三大國資平臺,探索“產業基金+引導基金+天使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構建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全週期差異化的基金羣,累計投資項目超1500個,投資金額超1400億元。目前,合肥已形成超4200億元規模的“基金叢林”。

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國軒高科等都是合肥市股權財政的成功範例。合肥市市長羅雲峰曾給出一組數據,2023年,合肥市通過加快“創投城市”建設,迭代“以投帶引”打法,累計招引產業項目近千個、協議引資額超5000億元。

隨着中創新航、長鑫等5個百億產業項目開工,大衆安徽、比亞迪等5個百億項目建成投產,精準招引推進了有效投資的合理增長,工業投資總量同比實現2位數增長。

“招商+投資”似乎已經成爲這座城市的共識,管理者和決策者的風格都相當務實且高效。一位資深投行從業者對《科創板日報》表示,合肥地區的基金現在已經是他們的“首選目標”,“對接起來特別高效,曾經有個項目從開始接觸到廠房落地,總共只花了90天不到,這種速度在其他地區很難想象。”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周雷告訴《科創板日報》,公司成立之時,國內對於量子科技這一新技術的認知極爲有限,時任合肥高新區領導當即拍板:“你來吧,這裡沒有質疑。”國盾量子是國內最早從事量子科技產業化的企業。

在這樣的支持下,國盾量子完成了諸如全球首款1U量子密鑰分發設備、全球首個可移動小型化量子衛星地面站、“祖沖之二號”同款超導量子計算機等產品。優勢企業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當前,合肥已成爲量子產業主要聚集地,集聚了產業鏈企業70餘家。

國盾量子的發展經歷是合肥產業發展的一塊小小切片,現在更多創新產業正在被合肥關注。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合肥地區共有219家企業獲得投融資,其中B輪之前投融資佔比達到76%,種子輪佔比達到22.3%,“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趨勢逐漸顯現。

從獲得投融資的企業賽道來看,位列第一是電子信息賽道,共45家企業獲得了投融資;熱度排位第二是生物醫藥賽道,共有20家企業獲得投融資;熱度排位第三的爲高端裝備及生產製造賽道,共有15家企業獲得投融資。

這和合肥未來的發力方向相契合,這座“風投之城”正謀求在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產業上,打造更多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