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閣揆鄭麗君:碳交易總量管制 拚2026上路

臺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4日表示,政策上是碳費先行,並希望加速過渡到「總量管制碳交易」。記者劉學聖/攝影

臺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14)日表示,政策上是碳費先行,並希望加速過渡到「總量管制碳交易」,環境部今年將展開社會溝通,最快可提前在2026年上路。若順利,將比先前訂定的2028年提早兩年。

臺灣目前的碳交易制度爲自願減量機制,國內碳權自產自銷,但市場現況並不活絡;未來推動碳交易總量管制,將可望接軌國際,世界各國多會給予免費配額,符合鋼鐵、水泥等業者期待,可望加大減碳誘因。

鄭麗君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我國規劃碳費先行,未來希望加速進入總量管制碳交易階段,增加企業減碳誘因;根據環境部目前推估,在碳費制度施行後,預估至2030年可減碳3,800萬公噸,有效驅動減碳。

臺灣碳定價政策規畫

至於如何推動總量管制碳交易,鄭麗君表示,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已有相關授權條文,環境部原先規劃是在2027年至2028年上路,但她希望能再加速,希望今年能展開社會溝通,最快2026年能夠看到,保守則是2027年。

此外,歐盟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產業界高度關注,也多次呼籲臺灣應有對應做法,疾呼政府推動「臺版CBAM」。

鄭麗君表示,歐盟CBAM有兩大關注焦點。首先,政府都有聽到產業界心聲,擔憂在臺灣繳納碳費、到了歐盟無法扣抵,但賴政府520上任後,就已請環境部、經濟部與歐盟積極展開討論,且已獲得正面結果,確定未來企業在國內繳交碳費,到歐盟CBAM可扣抵,不會再被重複收費。

其次,業界關注臺版CBAM建置進度,鄭麗君表示,這有兩層面考量,第一是技術,我國在碳含量檢測方法上是否完備,第二在政策面,就要考量國內外產業競爭,以及物價因素等,目前來看鋼鐵、水泥所受衝擊相對較大,也已請環境部今年先針對兩產業試行申報,再據此判斷技術可行性,也要再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希望儘快建立制度。

邁向排碳有價時代,鄭麗君強調,碳費並非政府財政工具,主要是要建立企業減碳誘因,催動淨零轉型。目前碳費每噸300元,優惠費率每噸100或50元。

延伸閱讀

副閣揆鄭麗君專訪/淨零轉型 催動綠色成長

副閣揆鄭麗君專訪/政策控…爲科技注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