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衝擊香江國際企業活動
《臺灣銀行家》第169期 臺股逆襲港股啓示錄
臺股指數表現能超越港股的很大原因是,外資撤離港股,功能無以爲繼,而撤離的原因之一乃港版《國安法》令外資心慌慌。
外資撤離香港,許多專家認爲,是香港的制度上改變、不利於資本主義,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港版《國安法》)的強制實施,及《反間諜法》的擴大範圍。
12月10日香港舉行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歷史新低27.5%;2019年11月,即「反送中運動」爆發5個月後,當時投票率創下新高71.2%,479個席次裡有452席是由民衆直選。但這次,在新選制上路後,一般民衆可直選的區議員佔總體席次的比例,從94%被砍到只剩19%。
這場選舉前一個禮拜左右,國際前三大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才下調中國、香港、澳門的主權評等展望,接着,一口氣大降香港、澳門主權,以及阿里巴巴、騰訊、中國銀行在內的18家中國企業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至「負面」,創下38年以來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2023年12月7日)報導,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等展望調降至負面之前,通知其中國員工離開辦公室;2名員工透露,因爲擔心可能會受到中國官方報復。
穆迪下調對港主權展望,和香港區議會選舉事件,實爲一體的兩面。香港過去在英國打造的金融信賴系統之下,以金融服務聞名全球,被稱爲「東方之珠」;另一個以英國建立的金融制度運作國家就是新加坡,但這個制度在新的香港體制下已遭到嚴重破壞,成了外資撤離香港的重要因素。
不用等穆迪信評出手,早在2023年3月,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發表了一份題爲「破碎的基礎:評估香港商業環境的風險」(Fractured foundations: Assessing risks to Hong Kong’s business environment)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批評港版《國安法》改變了香港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令外資在香港的營商風險增加,建議企業權衡商機與風險並制定應急計劃。
2023年11月,一家英國媒體報導,國際兩大會計師事務所勤業衆信(Deloitte & Touche)和安侯建業(KPMG)建議一些美國高層到香港出差、開會時使用「一次式手機」、「拋棄式手機」(Burner phone),不要使用平常談公事的電話。
該報導指出,隨着中國加強對香港的控制,一些企業如麥肯錫顧問和一些顧問公司成員,在前往香港時亦攜帶其他手機。某全球顧問公司高層表示,一些高階經理人對於是否前往香港感到猶豫不決,因不能攜帶平時使用的行動裝置覺得不便。
儘管這些公司並沒有告訴員工確實這樣做的原因,但一些高層表示,公司擔心駭客攻擊的風險,特別是客戶資料可能被竊取。筆者的朋友是在港國際集團的高層,他透露已經有外資把香港的資料庫,和母公司的資料庫分割,進行防火牆工程,避免港府幹預的風險。
從穆迪信評呼籲中國員工離開,恰好反映外資員工遇到的問題。(全文請見第169期《臺灣銀行家》)